|
一、白居易,名列“唐诗三大家” 白居易〔772—846年〕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河南新郑人,时称“诗王、诗魔”,与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圣”杜甫,合为“唐诗三大家”,卓绝千古,万代流芳。 白居易 白居易出身仕宦世家,家学渊源,聪颖过人,“及五六岁,便学为诗”。他出生时,军阀割据,中原混乱,举家逃难,避祸宿州符离。在颠沛流离中,他也手不释卷,勤学不辍,以致“口舌生疮,手肘成胝”,年纪轻轻的,头发就全白了。 16岁那年,他从符离返乡,参加乡试,写赋得体诗《古原草送别》。试后,他便带着自己的自编诗集,奔赴长安,游学士林,拜访贤达,立志走科举之路。 贞元16年〔800年〕登科为进士,后来,又两次考中吏部取士科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升左赞善大夫、散朝大夫、升刑部侍郎、太子少傅。会昌6年〔846年〕去世,享年75,赠尚书右仆射,葬于龙门。 白氏长庆集 他一生创作3800多首诗,著作有《白氏长庆集》71卷,成名作为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代表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 白居易去世后,唐宣宗李忱写七律《吊白居易》,高度概括了大诗人光辉的一生,赞扬了他诗歌创作的巨大成就与在当时产生的深远影响,表达了帝国领袖对他去世的无限惋惜与感伤的深情,全诗为: 缀玉联珠六十年,谁教冥路作诗仙? 浮云不系名“居易”,造化无为字“乐天”。 童子解吟《长恨》曲,胡儿能唱《琵琶》篇。 文章已满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怆然。 宣宗的诗文采华丽,感情挚烈,为绝世名作,惊艳千古。 唐宣宗《吊白居易》 二、顾大人以学生白居易名字打趣的故事 《幽闲鼓吹》记载,贞元三年〔787年〕,白居易16岁,他乡试应举后,赴长安游学,拜谒前辈诗人、著作郎顾况,呈上自己的干谒诗集。 顾大人展卷一看,见署名为“白居易”,便注视着这位年轻士子,诙谐幽默地说:“长安米贵,居亦弗易。”虽说是拿他的名字打趣,可言外之意,却也是长安人才济济,没有点真本领,是很难立足的。但读到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时,他眼前一亮,大为惊奇,不禁马上改口,加以赞赏:“道得个语,居亦何难?前言老夫戏之耳。”他这么年轻,就写出这样的诗句,可见造诣很高。后经顾大人推荐,白居易扬名京都,一举成名。 这是一首五律,诗题是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全诗为: 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岁。 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 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 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 可翻译为白话: 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野草, 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。 燎原的野火不能把它烧尽, 春风一吹它又重新勃发生命。 芳草清香弥漫着古老的道路, 青翠的草色染绿了远方荒城。 我又一次送朋友去他乡游学, 丰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。 顾大人极赞白居易,固然有鼓励的成分,但主要还是这首诗确实写得好,全诗语言优美,感情真挚,自然流畅,意味深长,字字得体,句句有味,堪为“赋得体”典范、五律绝唱,脍炙人口,卓绝千古。 顾况 三、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解读〔上〕 首先看诗题,意为这首诗是“赋得体”的“古原草送别”。所谓“赋得体”,是科举时代一种按来源分类的诗体,专指在乡试与会试之间的试帖考试时,给士子的应试命题,题前必须冠“赋得”二字,所以写成的诗叫“赋得体诗”。这种应试命题,就是借前人成句或成语来写诗,类似现在的命题作文,它受到各种限制,很难写好。但白居易这首命题诗,却紧扣诗题,抓住“古原、草、送别”三个意象,连缀成“在长满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别朋友”的意群,滴水不漏地概括了题意,从而总领全诗。 再看全诗,这首五律,先写景,后叙事,立意新颖,意象鲜明,层次清楚,章法严谨。 首联破题,总写古原草概况。诗人先以“离离”写野草茂盛,以“原”写地域广阔,描写出在一片广袤宽阔的原野上,野草繁盛丰茂,无边无际的总貌。接着写,正是这些野草,随着季节的变化,一年之中,枯萎一次,繁荣一次,周而复始,永不休止,又揭示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特征,生生不息的规律。两句诗,一句写总貌,一句写规律,言简意赅,概括全诗,为后文铺垫。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颔联承前,具体描写古原草“枯荣”状况。这一联由“枯荣”抽象概念的叙述,一变而为具体的形象描写。野草的最大特点,是生命力顽强,它烧不尽,锄不绝,只要地下残存一点根须,来年春风化雨,照样发芽生长,而且长得更绿更壮,蔓延非常迅速,很快铺盖大地。诗人抓住这一特点,他不说“烧不尽,锄不绝”,而是精心锤炼,概括成一副哲理名言: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生动形象,咏叹有味,营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烈意境: 秋季草枯,野火燎原,转瞬之间,枯草成灰,然而,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,诗人这么写,意在制造悲怆的氛围,从而强调毁灭的力量与痛苦,然后,再从反面衬托再生力量的强大、再生欢乐的巨大; 野火燎原,能把野草连茎带叶一烧干净,然而它再猛烈,也无法撼动那深藏地底的根须,一旦季节变化,春风化雨,在野火烧过的地底下草根便复苏,原野上又会悄然冒出一片新芽,以迅猛的长势,欣欣向荣,重新绿遍大地。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这两句名言的魅力,在于诗人是以“烧不尽”与“吹又生”的质朴语言,用流水对将生死相串,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野草隐忍顽强的生命力,揭示了事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,歌颂了壮怀激烈的浴火重生风范,给人以积极乐观的哲理性的启示。 四、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解读〔下〕 颔联的流水对,承接“荣”,重点描写野草浴火重生的顽强生命力,而颈联的正对“远芳、晴翠”,则铺写野草的气味和颜色,是“荣”的发展与深化,“远芳”,写草香弥漫,远近可闻;“晴翠”,写艳阳照耀,草色碧绿,意象生动,富有美感。“侵、接”二字写“又生”,突出野草是生命竞争的强者,给人以无边无际的美好壮阔之感,它不仅改变了古原的面貌,四溢的草香,弥漫古道;翠绿草色的蔓延,还遍及荒城,使整个大地都充满活力,显得生机勃勃了。 尾联写出“送别”,遥应诗题。在前二句,诗人描写古原上芳草离离的迷人景象时,还特地点出古原上的“古道、荒城”,为“送别”提供了铺垫。在这样的典型环境里送别,令人惆怅,又富有诗意:一边是辞别的友人,他将要通过这条芳香的古道,远行到翠绿的荒城去了;一边是送行的诗人,他看到原野上萋萋的芳草,心中增添了送别的愁情,于是,便用移情法,化虚为实,让每一片草叶都像他一样,饱含着离情别绪,情景交融,韵味无穷。同时,在这结尾,点出“送别”,结清诗题要点,还让春草与离情融合,关合题意,总结全诗。 总之,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丰茂野草的描写,抒发了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,可是,诗人又将送别背景古原草写得太精彩了,野草离离,生生不已,顽强坚韧,英勇悲壮,几乎可以独立成篇,所以,这又是一首歌颂生命力的野草颂歌。因此,这首五律,脍炙人口,卓绝千古,人人爱读,个个乐道,遂让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又化为口语,古往今来,一直给人以积极乐观的哲学启示:新生事物顽强向上,生生不已,是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的。陈存选2025、11、16 参资:360百科《白居易·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》。积极乐观, 原作:拙作《伟大诗人白居易和他的古原草诗〔172〕》。 白居易塑像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