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端 官方微信 广告联系:18175067111

扫码下载客户端

打开微信扫一扫

查看: 1128|回复: 0

王之涣登鹳雀楼赋诗与旗亭划壁故事〔345〕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10-19 10:0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、王之涣,盛唐著名边塞诗人
王之涣〔688—742年〕,字季凌,并州晋阳人,与王昌龄〔698—757〕、高适〔704—765〕、岑参〔715—770〕并为盛唐“四大边塞诗人”。
王之涣.png
王之涣
他出身名门望族,仕宦之家,家学渊源,才气过人。少年时,负剑尚武,豪放倜傥,一度从五陵少年游。弱冠时,幡然发愤,埋头读书,深得经典之奥,又精于文章,尤善赋诗。
开元年间,以“门子”入仕,任冀州衡水县主簿。开元十年〔722年〕,他35岁,又娶其县令李涤三女为妻。其间,赋《宴词》、《送别》等诗726年,遭人诬谤,拂袖辞官。
他从39岁至54岁,居家15年。其间,潜心读写,访友漫游,与王昌龄、高适等诗友,多有唱和,诗作远播,声名大振。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,即为此时佳作。
天宝元年〔742年〕,再度应诏,任文安县尉。他清正廉明,颇有令名,可惜当年染疾,终于任上,年仅55岁。
王之涣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他的边塞诗,流丽和谐,豪放浪漫,多被乐工制曲,传唱殿堂里闾,可惜多已散佚,仅存《全唐诗》所录6首,其中,最著名的是《登鹳雀楼》和《凉州词》。
这两首诗,历代都为启蒙诗,当代为小学语文必背诗,我们泱泱大国,人口14亿,“皤发垂髫,皆能吟颂”,诗中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、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等金句,盛传千年,历久不衰,让诗人王之涣赢得了声名不朽,百世流芳的历史地位。
二、王之涣登鹳雀楼赋诗的故事
鹳雀楼,为中州名楼,在山西蒲州城外,立于黄河岸边,“前瞻中条,下瞰大河”,身姿雄伟,景色壮丽,古往今来,一直为登高胜地,文人雅士,登临抒怀,赋诗极多。
当年,王之涣弃官居家时,曾漫游蒲州,登临鹳雀楼。他远眺千里黄河,放眼万里山川,顿觉胸襟开阔、豪情奔涌,遂放声高歌,赋得《登鹳雀楼》诗: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可翻译为:我登临高楼,放眼远望,一轮白日冉冉西下,依傍着雄伟壮丽的群山慢慢地沉没;而流经楼下的黄河,滚滚滔滔地咆哮而来,又呼啸着朝千里之外的东海奔流而去。如果想要看到更加寥廓的遥远风光,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。
登鹳雀楼赋诗.png
登鹳雀楼赋诗
这是一首五言绝句,全诗四句,20个字,描写登楼所见所感,雄伟壮丽,意境深远,气势磅礴,耐人探索。
开头两句写登楼所见,一句写远景“白日”,一句写近景“黄河”,写尽了登楼时目力所击之景:
我向西眺望,在祖国苍茫的大地上,由上而下,只见一轮白日正在冉冉西下,向着楼前雄峻挺拔、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沉没;我又由近而远,向东望去,流经楼下的黄河,则滚滚滔滔咆哮南来,又折而向东奔腾远去,流归千里之外的大海。
这两句登楼所见,将上下远近、东西纵横的景物,全部纳入笔底,又将“白日与黄河”并列对举,组成正名对,语言朴素,通俗工整,又生动形象,高度概括,把远眺的万里山河,目睹的壮丽风光,尽收在这十字之中,画面宏伟辽远,气势磅礴奔放,如果借用评画用语,即是万里紧缩于咫尺之中,咫尺蕴涵着万里之气。
后面两句写登楼所想,是议论。诗人高瞻远瞩,胸怀宽广,积极探索,无限进取,他所见已有所得了,可还想看得更远,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更遥远地方,即是“欲穷千里目”,而〔在古代〕办法只有一条,那就要站得再高一些,即是“更上一层楼”。
鹳雀楼是三层楼台,从后两句可以推知,前两句写的是二楼所见,而诗人又议论,要想穷尽目力所及,看到更遥远风光,那就得再登上顶楼。这两句议论就是登楼所感,诗句以顺承关系表达,改为流水对了,在前两句所见之意上,十分自然地又翻出新意。这样,全诗内容便一意相承,前后贯连,景理相融,非常紧凑。同时,四句诗全由对句组成,一对正名对、一对流水对,形式严谨工整,而结构又有改变,笔法灵活多变,语势优美灵动,使得全诗产生节奏感和韵律美,而不显呆板。
总之,这首诗先写所见,后写所想,先写景物,后写道理。诗人先采用形象思维,用震撼人心的诗句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,写出了祖国万里山河的壮丽景色与磅礴气势;再运用的逻辑思维,从被大自然震撼的心灵中,悟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学道理: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表达了昂扬向上的盛唐时代精神。全诗四句,雄浑壮阔,厚重有力,虚实相生,气势连贯,景中含理,理寓景中,景理相融,天衣无缝。
此诗为经典,后句为金句,一千多年来,此诗此语,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,凝练为我们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,催促人们抛弃固步自封的浅知陋见,激励人们高瞻远瞩,以积极探索与无限进取的态度,去开拓更加美好的新境界,去追求更加宏伟的新目标。
课题画.png
课题画
三、诗友聚会、梨园宴饮的旗亭划壁佳话
《登鹳雀楼》刚问世时,王之涣还不出名,人们只知此诗上品,却不知为王之涣所作,于是,托名朱斌而署名者有之,冒名朱佐而领赏的也有,而真作者王之涣却无人问津,一直得不到器重,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。
大唐可是人才辈出、诗风荡漾的时代,人们酷爱诗歌、仰慕诗人风采,知情人为王之涣鸣不平,便演绎了王之涣与王昌龄、高适在旗亭打赌赛诗,让王之涣拔取头筹的故事,这就是著名的唐诗故事“旗亭划壁”。
话说开元年间,王之涣、王昌龄和高适三位诗人,名声都很大,可又都落魄不遇。有一天,三人欢聚,到旗亭酒楼小酌,没想到这天酒楼非常热闹,皇家伶官正在聚会,宴饮兴浓时,出台四位女伶,演唱歌曲助兴。
那时梨园,时兴将新诗合乐,以演唱新曲为时髦。他们三人边饮边看着,高适灵机一动,对俩诗哥说:“人们都说我们诗坛有名,边塞诗写得好,但是,从来也没分过上下高低。这次,皇家伶官演唱新诗,倒是评判的机会,大家看吧,谁的诗唱得多,谁的诗就最好。”哥俩应允。
不一会,有一女伶唱道:“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王昌龄说:“我先得一票。”并在墙壁上划一下,做个记号。又一位接着唱:“开箧泪沾臆,见君前日书。夜台何寂寞,犹是子云居。”高适忙说“我的绝句”,也墙上划一记号。第三位又接唱:“奉帚平明金殿开,且将团扇共徘徊。玉颜不及寒鸦色,犹带昭阳日影来。”王昌龄又划一记,不无高兴地说:“又是我的了。”
王之涣是老大,成名较早,又入过仕,他非常淡定。这时候,看到俩诗弟高兴的样子,多少也带点情绪地说:“她们四人之中,那穿紫衣姑娘还未唱,她长得最美,当是头牌,她将唱‘阳春白雪’压台。”他指着紫衣伶官,又对俩诗弟说:“我们听她唱吧,如果不是我的诗,我这辈子,就不再跟你们比诗了。”
话说着,那最美的紫衣姑娘便起身鞠躬,轻启红唇,悠悠唱道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一曲终了,又领三伶复唱,一时间,丝竹交响,琴瑟和鸣,上下齐动,全场欢腾。
旗亭划壁.png
旗亭划壁
三人一听,哈哈大笑。高适说:“凉州一词,苍凉壮阔,七绝之最,‘阳春白雪’,当之无愧!这个头筹,当属大哥。”仨兄弟推杯换盏,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。
伶官们惊回首,一问方知,他们竟然都是歌词作者,也都非常惊奇,那紫衣伶官说:“三位诗人大名鼎鼎,梨园弟子敬佩之至!今日相遇,三生有幸!恭请拼桌,同餐共饮,以庆机缘吧。”说罢,深深一鞠躬,双手指引入座。
这可是大唐文化界的一场盛典:诗坛聚会,梨园宴饮,浅斟低唱,品评诗话,欢声笑语,充盈酒楼,共书“旗亭划壁”佳话,同谱大唐文采风流,酿造出浓烈的民俗文化氛围,彰显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。陈存选2025、10、19
参资:古诗文网《登鹳雀楼·旗亭划壁》。
原作:拙作《登鹳雀楼诗,激励人们“更上一层楼”〔182〕》。
《凉州词》.png
《凉州词》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客服电话

0564-3333003

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:00-17:30

客服QQ点击咨询

六安人抖音号

吃喝六安抖音号

微信公众号

APP客户端

Copyright © 2006-2025 www.luanre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经营性ICP:皖B2-20140047号 - 皖公网安备:34150102000001号 - 电子公告服务:皖[2010]151号 -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皖)字第01089号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,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。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举报电话:15156907887
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
营业执照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