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一、七岁赋《咏鹅》,被誉“神童” 骆宾王〔626—717 年〕,浙江义乌人,唐朝诗人,名列“初唐四杰”。 骆宾王 其父骆履元,书香门第,科甲起家,官至青州博昌令。贞观初年,儿子出生,他据《易经》挂辞:“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”,取名“宾王”、字“观光”,对儿子寄于厚望,希望他仰观国家盛德之光,以宾客身份,入朝辅佐君王,成为国之栋梁。 他家学渊源,家教良好,又天资过人,智慧出众,“少善属文”,七岁那年,赋得《咏鹅》诗,被誉为“神童”。 这一天,家中来客,见他幼小可爱,聪敏伶俐,问了几个问题,都能对答如流,惊讶不已,以为少见,叹为天才。 《咏鹅》 那时,他家门前有口池圹,柳丝拂水,池清见底,白鹅浮游,悠然自娱。当客人看到这一景色,心中一喜,便指着池塘命题,要他写一首白鹅戏水诗,想进一步考考他。 骆宾王一向爱鹅,见到浮水白鹅,心中欢畅,遂连连惊呼:“鹅, 鹅, 鹅”,略加思索,便继续吟出: “曲项向天歌。 白毛浮绿水, 红掌拨清波。” 这可是天然浑成的绝妙好诗! 全诗先以小诗人惊喜声,导出歌咏对象“鹅”,接着,通过视觉听觉,绘声绘色绘形,把白鹅的“曲、向”线条美,“歌、浮、拨”动态美与音韵美,以及“白、绿、红、清”色彩美,都生动地描画出来,声音嘹亮,色彩鲜明,动态优美,形象逼真,真是活灵活现,栩栩如生,是一幅悠然自得的白鹅戏水图。 同时,首句以反复法,三咏其鹅,增强感情表达效果,突出了小诗人对鹅儿的热爱之情,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;更用一组对偶句,突出整个画面之美,其中,两个单句里,各以“白对绿”、“红对清”,鲜明耀眼,十分艳丽,形成“当句对”;而两句当句对中,上下之间的“红与白”、“绿与清”,又形成“上下对”,就是这样,本句之中、上下句之间,回环往复,都是对偶,悦目动听,其妙无穷。 客人惊喜异常,连连称赞“好诗!好诗!!大唐神童!大唐神童!!” 《咏鹅》诗,语言简洁、画面优美,诗意清新、童趣盎然,为传统启蒙教材,因此,古往今来,历朝历代,“神童”赋《咏鹅》的唐诗故事,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,骆宾王自然就成了我们中国人认识的第一位“神童”诗人。 二、壮年拟《讨武氏檄》,才惊女帝 骆宾王一生,才华横溢,却时运不济,命途多舛:少年丧父,家道中落;天才神童,却屡试不第;俩入朝廷,却次次遇难;两次从军,却造反失败,人生飘零,壮志未酬。 不过,他给徐敬业起草讨武氏檄,倒是创作了一篇不朽雄文,成就了他又一个辉煌的人生故事。 壮年拟《讨武氏檄》 公元684年,武则天废中宗,徐敬业起兵扬州,任骆宾王为艺文令,起草讨武氏檄。年底徐敬业兵败,骆宾王下落不明,据野史记载,他出家隐名,享寿90多岁。 这篇檄文,开篇,揭发武则天窥窃神器,罪恶累累,人神共愤,天地不容,申述讨伐的必要性;接着,再写徐敬业高举义旗,起兵反武,大义凛然,风云变色,忠贞为国,师出必胜。 骆宾王纪念馆 这是第一步,向大唐忠良,晓之以理;第二步,则动之以情,喻以功罪: 首先感召以情,说你们,不是大唐的世袭封爵,就是皇亲国戚,可是如今,“一抔之土未干,六尺之躯何托?”先帝隆恩,何以为报?声泪俱下,扣人心扉;接着,再劝导以利,说如果我们能够转变当前祸难为福祉,我们的封爵奖赏,就如同泰山黄河一样,又牢固又长久了。 这是以皇恩为切入点,紧扣当下时局,用大义与忠贞,唤醒与感召大唐旧臣,奋勇而起,联手义军,共同匡扶大唐,安定李氏天下。于是,最后以大局示警,“今日之域中,竟是谁家之天下?”何去何从,昭然若揭!荡气回肠,震撼人心。 全文笔力雄健,言辞慷慨,气势磅礴,咄咄逼人,同时对仗工整,文采斐然,层层推进,气冲斗牛,是檄文典范,是散文奇葩。 据《新唐书》,当年女皇读到“一抔之土未干,六尺之躯何托”时,深为其才情所打动,惊问是谁写的,继而感叹说:“有才如此,而使之沦落,宰相安得失其人?”武氏不计较被骂,反倒赞赏他,从侧面证明,这篇檄文才情俱佳,堪为经典。陈存选2025、10、02 参资:百度百科《骆宾王·讨武氏檄》。 原作:拙作《讨武氏檄,古代散文百花园中一朵奇葩〔169〕》。 骆宾王塑像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