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说明:我的短文,从251至341篇,计91篇,是赏析现代诗歌的,编为“中学生文史知识读本”的第四集,书名定为《陈老师漫话现代名诗》。后面是请诗人汪理才写的序言。 2、书序:一部通透历史典故的好书〔代序〕 2023年金秋,我接到了一份厚重的礼物,初中时代的语文老师陈存选先生,寄给我两集编辑装帧精美的《陈老师漫话历史典故》新书。随后,他叮嘱我,给他后续出版的此书写个序,我犹犹豫豫,很难下笔。一是他的学生,怕班门弄斧;二是才疏学浅,怕贻笑大方。先生的手笔很快,不久,他写的第三集又出来了,寄来后又重提“无论如何”写序之事,这让我愧疚不已、忐忑不安。好吧!师命难违,权当先生布置的作业,写一篇读书体会吧。 记得初中时代,先生年青儒雅,举止文质彬彬满面春风,讲课抑扬顿挫神采飞扬,给我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。我想,我之所以能写一点诗歌和小文章,与先生的精心教学、耐心而富有趣味性的文学启蒙是有很大关系的!是先生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热爱文学的兴趣基础! 先生的大作摆在案头,我在如饥似渴地拜读之后,一种敬仰感动之情油然而生。 先生已八十多岁高龄,还有这样的雄心、这样的毅力、这样的钻研精神、这样的精细入微态度、这样的一发而不可收的写作热情,实在令我们震撼和鼓舞,也是对我们极大的教育和鞭策! 先生在《后记》中说:“这些年来,已经养成习惯,每天坚持写一点。”“基本上一周一篇,有时也多写一点。”而且是从不间断!写过文章的同志都知道,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要诠释成语典故、历史典故,不是写演讲稿,不是搞文艺创作,绝不能偏离历史事实。这就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,并要进行真伪筛选,然后才能下笔写作。要完成“一周一篇”的任务,可见先生必须“出满勤”,甚至“加班加点”!想想我们往往把一天一天的时间悄悄地丢失,难道不羞怯脸红吗! 先生的治学是严谨的!在每篇的前面,都写明了典故名称、语义、出处(有的多个出处均一一列出),甚至连参考资料也列上了,然后介绍主人翁的生平和典故发生的来龙去脉。这样安排,不但使初学者能够较全面地理解掌握典故的内容和含义,而且也能便于研究者查阅资料,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。先生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方法,为我们进行知识学习、理论研究,以及文艺创作等指明了路径、树立了榜样! 先生的大作涉及到中华文化上下四千多年,已经涵盖或超出了大中小学教材中的课目内容,且先生当年所教的仅是中学阶段部分。看来,全部按照“历年的备课笔记进行改编和扩写”是不可能的。可见先生读书、读史,博览群书,所涉猎的书籍十分广泛。他在史海中遨游,在海水里捞针,在海底下觅宝,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,终成一部得之惊喜、读之难舍的好书! 先生大作的前两集,共165篇,60万余言,主要内容为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故事,少数篇章涉及的年代更早。所作篇章受到了十余家网络刊物的青睐,其大多数在网刊上发表或转载,有的单篇阅读量就在百万以上,有的获奖,有的还被选入地方志,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,很受读者欢迎。 先生大作的第三集,共80篇,30万言,主要内容为唐宋到明清的故事,且大多数为文人轶事,涉及到较多的名人名作。虽然很多是耳熟能详的人和事,但今天按照先生编导的路子来读,感慨良多,受益匪浅! 先生大作的第四集,共90余篇,25万余言,主要内容为现、当代文学作品,大多数为诗歌。这是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年代!先生从叙述名篇名句入手,科学地辩证地点评了这些精英和作品,为信仰宣示,为民族呐喊,为走出黑暗、迎接光明而口诛笔伐的精神力量。热情地赞颂了这些鼓舞斗志的精神产品,这些脍炙人口的名作名言,像星星一样,永远在中华文化的时空中闪烁!他们创造了新一代文学,为灿烂的新时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! 先生说:我写作的“目的只是一个,就是帮助读者巩固学过的知识,扩大知识面,提高文化素养,并激发其写作的兴趣。”显然,作为一辈子当老师的他,退休后还在关心他的学生们的成长。总觉得过去言犹未尽,讲课还不够完善,还不够到位,现在进一步进行加工,拿出一份比较理想的讲稿,让学生们更快捷、更系统地对历史典故的学习、理解和掌握。可以说,《陈老师漫话历史典故》,是学生们学习语文和历史的一部非常好的辅导教材,也是老师们进行教学的一部非常好的典范教案! 从《陈老师漫话历史典故》的整体内容来看,其典故已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,历史知名人物、重大事件、精彩诗文等,已基本囊括其中。可以说,这部书集聚了华夏几千年来主要的、重要的历史事件,集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!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其宝典浩如烟海,如果靠自己去满山寻宝,必然费工费时,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。所以说,这对于想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人,是一部难得的快捷而通俗的普及读本! 当下,国家稳定,经济繁荣,人民生活日益提高。但从社会现象来看,还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和不明智的声音,有的甚至令我们无比感叹和惋惜。究其原因,是没有很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,造成一些人信仰缺失。先生的大作,涵盖了百家文化,典故中对怎样做人、做事等人生要则,都有明确的阐述,并有突出的范例。且每篇篇幅不长,通俗易懂,适应于不同群体、不同文化程度者阅读。我们普通人,如果能静下心来,认真地读一读,将会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社会知识,将会有多方面意想不到的收获,将会匡正我们很多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。使我们树立起美好的信仰,正确地看待社会,以积极的态度,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中华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! 特别是在当前官场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下,我们的公务人员,如果能有机会读一读先生的大作,对我们为什么做官、怎样做官?以及怎样做一个对得起人民、对得起国家、对得起历史,也对得起自己的好官?将会有良好的点拨和开导作用。如岳飞“精忠报国”的故事,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浩气,于谦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品德,林则徐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情操,等等,都为我们为官者指明了路径、做出了光辉的榜样!况且,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是“为人民服务”的,我们难以企及革命先烈那样为党、为国、为人民的壮举,难道老祖宗的思想品德对我们没有震撼作用吗?现在不需要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,难道我们连洁身守廉也做不到吗?公者千古,私者遗臭万年!我们应该从先生的大作中悟出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!悟出为官者的基本品德和要求! 总之,先生的大作,是一部通透历史典故的好书!它不但是学生读史学文的一部好教材,也是当今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面难得的好镜子! 为扩大先生大作的受众面和便于读者阅读,我建议编者进一步下点功夫,将四集所载篇章按照历史时代和典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,再加上查阅索引,精编精校,铸成精品,并送请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。祝愿先生耄耋之年满腔热血浇灌的这株智花璀璨烂漫,盼望先生老骥千里废寝忘食培育的这棵慧树硕果累累! 以上之言,仅一己之见、一孔之见。不妥之处,敬请先生和各位方家不吝指教! 汪理才 2025年2月于滁州 (作者为陈存选先生的学生,诗人、上校军衔,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