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端 官方微信 广告联系:18175067111

扫码下载客户端

打开微信扫一扫

查看: 2721|回复: 0

《写给当炮兵的儿子》将私人家信升华为时代宣言〔341〕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10-1 10:1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、《写给当炮兵的儿子》写作背景
丁芒是一位从军30年的老军旅诗人,虽在文革中,因家父任过伪职,受到冲击,被开除党籍军籍,连降三级,转业地方,并造成家庭破裂,遭妻离弃,但面对多舛命运,他无怨无悔,改革开放后,仍然让唯一的儿子参军入伍,当上一名戍守边境的炮兵。
戎装中年.png
戎装中年
1981年,他接到儿子的家信,初次离开家庭的儿子,难免思念亲人,于是,诗人便以一位老战士的身份,采用家信形式,写了这首诗,他把父子之爱与祖国之爱交融在一起,将个人的亲情升华为国家的大爱与时代的期许,表达了对戍边儿子的深切嘱托,展现了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关系,以及新时代的革命军人风貌。
这首诗立意高远,主题深刻,完成了从私人家信到时代宣言的升华,成为那个时代新军旅诗歌的典范之作,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也多有涉猎。
屋前杏花2.png
屋前杏花
二、《写给当炮兵的儿子》原文
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,
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,
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,
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。/
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,
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,
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,
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。//
我只寄给你一缕硝烟,
和电一样的刀光,霞一样的血影,
寄给你,我战友的雄姿,
寄给你,战壕里泥土的温馨。/
把还在燃烧的青春的记忆,
把闪耀着壮岁风华的梦境,
把囊括我一生的巨大的爱情,
寄给你,作为父亲的礼品!/
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,
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,
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,
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。/
把涌流在土地上的金黄的蜜,
把烟囱向天空喷吐的欢欣,
把重新出现的战争年代的信念,
寄给你,作为祖国的关情。//
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,
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,
让辽阔的国土紧贴你的胸膛,
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。/
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,
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,
你才会有深沉广阔的爱,
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。//
井旁笑语.png
井旁笑语
三、《写给当炮兵的儿子》内容和结构
《写给当炮兵的儿子》这首诗,用家信形式,以“不寄”破题与立意,以“寄”阐述革命传统与爱国精神,在“家信与军令,父子与战友,乡土与国土”的三重关系中,重构全诗抒情模式,从而使私人家信升华为时代宣言。全诗32行,8节,可分三层。
第一层、前两节、8行,诗人以“不寄”破题,要求儿子割断私情乡愁,树立军人责任感,明确使命,为国戍边。破题立意,确立主题,为全诗定调。
1节,父亲写“四不寄”,表明不愿儿子怀念个人私情,沉溺于思乡的情绪。诗一开篇,首先选取“家乡土、亲友叮咛、屋前杏花、井旁笑语”,一连四个家乡典型题材,以“不寄”这些最能表达乡愁的意象,明白地告诉儿子,就是不要想家。
接着,在第2节,解释原因,儿子既然为军人,就不能想家,应该心系祖国,扎根边疆。为什么呢?诗人以“帽子缀上红星”这个特殊意象,郑重界定,儿子已经正式完成了角色的转换,从一家庭子女,转为社会一分子了,又以生动的比喻,说要“收拾起纤细的锚链”,把自己的心儿“碇泊在祖国边境”,扎根祖国,立足边疆,这就是战士的责任、时代的使命,也是儿子今天的主题所在。嘱之谆谆,情之拳拳!理之凿凿,望之殷殷!
这一层两节,以“不寄”表达割舍乡愁;以“帽上红星”彰显战士身份,达到明确社会使命,为国戍边。诗人以主题先行,给全诗定下基调。
第二层,第3至6节、16行,写“三寄”革命传统和精神,详细谈论怎样做新时代的爱国战士。紧承上层“不寄”,这层当写要“寄”什么了,但是,要寄赠的又不是实物,而是“革命传统、爱国精神与祖国新貌”,都是抽象的意象,于是,诗人便赋无形以触质,化虚为实,又以“三寄”分别说明,用来武装儿子的头脑,建设革命战士的精神世界。
帽上红星.png
帽上红星
在第3节,先写“一寄”:“一缕硝烟、刀光血影、战友雄姿”等军旅元素。诗中,写“电一样的刀光,霞一样的血影,战壕的温馨”,融战争残酷性于自然意象,将暴力诗意化,凸现英雄主义精神,以期教子,等等;还有,在尾节又以“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”,把兵器比喻为感情的容器,将武器人格化,隐喻人民战士应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。这是革命战士的使命所在。这是责任元素。
4节,写“二寄”:父亲的青春记忆和爱情。诗人是老战士,自然要现身说教,他要把自己“青春记忆、风华梦境、巨大爱情”,都作为“父亲的礼品”寄给儿子,以完成革命传统代际之间的传承。这是革命传承的重要元素。
5、6节,写“三寄”:祖国建设新貌。诗人不寄家乡情况,而寄祖国新貌,寄伟大祖国的“春天溪流、发青柳芽”,也寄人民意气风发的“雷霆脚步,熏蒸汗气”,还寄“土地流蜜、烟囱欢欣”的和平富饶景象,作为祖国的新貌,以及战士的关情。这是革命战士爱国的本质元素。
诗人就是这样,以“四不寄”破题,以“三寄赠”立意,囊括了立场本质与传承精神,从现象到事理,又概括又周全,深化了全诗主题。
战壕里的温馨2.png
战壕里的温馨
第三层,第7、8节,8行,总结全诗,写时代在召唤,连用四个“让”字的排比,以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气势,要求儿子急切地把个人融入集体、融入传统、融入时代,把家乡爱融入祖国爱中,并自然由“三寄”回应到首层“四不寄”,完成了从私人家信到时代宣言的升华,突出了主题,而完美收篇。
四、《写给当炮兵的儿子》写作特点
诗人曾自评,这首诗为了突破“励子戍边”的套路化表达,先将“以爱国重构乡愁”拟为主题。这种“先定主题,后撷题材”的写法,是逆向创作法,难度大,风险高,但是,由于诗人通过精选战争记忆,如“哨烟、战壕、雪霆脚步、战友雄姿“等,以及时代符号,如“帽上红星、土地金蜜、烟囱欢欣、革命节奏、时代火星”等,有效地撷取了典型题材;然后,又合理地组织意象,以排比句组建层次,首先,为突出爱国,写“四不寄”;接着,选取“三寄”意象,赋虚于形,化虚为实,赠给革命传统精神和祖国新貌,形成浪涌式递进;最后,写“四让”,传授革命传统、继承革命精神、灌输爱国思想,反复咏叹,步步递进,升华主题,并回归首节,重现主旨,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,达到主题突出,首尾圆合的完美。
同时,这首诗的“三寄”体系,虚实相生。家信中“寄”的宾语一般都是实物名词,如“土、花”一类的,而诗人却突破惯例,搭配抽象名词,如“寄给你,战壕里泥土的温馨”,以触觉描写战争的记忆;又如“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”,以嗅觉描写劳动热情,是为通感;还有“哨烟、爱情、信念”等,都赋予抽象的无形物以可触摸的实物感,做到以虚化实,虚实相生,生动形象,增强了感染力。陈存选2025、10、01
参资:经典文学作品《丁芒·写给当炮兵的儿子》。
刘伯承给丁芒的信.png
刘伯承给丁芒的信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客服电话

0564-3333003

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:00-17:30

客服QQ点击咨询

六安人抖音号

吃喝六安抖音号

微信公众号

APP客户端

Copyright © 2006-2025 www.luanre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经营性ICP:皖B2-20140047号 - 皖公网安备:34150102000001号 - 电子公告服务:皖[2010]151号 -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皖)字第01089号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,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。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举报电话:15156907887
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
营业执照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