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《沁园春·长沙》的写作背景 《沁园春·长沙》,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,是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诗词瑰宝,为毛泽东早期的经典之作。 《沁园春·长沙》,是1925年秋天,诗人前往广州途中,重游长沙橘子洲时所作。 毛泽东 长沙,是诗人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。从1911年到1923年的12年间,诗人在湖南一师读书,组织新民学会,任教湖南一师附小,组织湖南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,创办《湘江评论》,领导“驱张运动”,20年9月创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,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、10月10曰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、中共湘区书记,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。 1923年4月,诗人离开长沙,前往上海、广州,参加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。后来又回到长沙,领导湖南农民运动。 1925年9月上旬,诗人赴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,离开长沙前夕,他登临岳阳楼,重游橘子洲,面对大自然雄阔壮丽秋景,追怀往事,感慨万千,挥笔写下了这首调寄《沁园春》的长沙词。 毛泽东参加党的一大会议(油画) 二、《沁园春·长沙》原文 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。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;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。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,万类霜天竞自由。怅寥廓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 携来百侣曾游,忆往昔峥嵘岁月稠。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;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。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。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 《湘江评论》 三、《沁园春·长沙》的内容和结构 《沁园春·长沙》,是一首壮美诗章,描写了长沙生机勃勃的绚丽秋景,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,抒发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,蔑视腐朽统治者,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,集写景、叙事与抒情于一体,激情昂扬,风格豪放,意象壮美,意境高远。全词为长调,分上下两阕。 上阕写所见,描写湘江的壮丽秋景,表现万物自由竞发的勃勃生机,并抒发感慨。这一阕13句,可分3层。 前三句开篇,沿袭惯例,以“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”,点明记事四要素,交代了人物、时间、地点和〔事件〕环境。 接着,以“看”字领七句,描写诗人“独立洲头”时所见。诗中选择了“万山、层林、漫江、百舸、鹰、鱼和万类”七种典型景物,又分别以“红遍、尽染、碧透、争流、击、翔和竞”作谓语,从远近相间、俯仰交错的不同角度,采用动静对照,点面结合的写法,极力铺陈渲染,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“湘江秋色图”,生机勃勃,色彩浓艳,雄浑壮丽,绚丽多姿。 橘子洲 这是诗人“独立”时所见风景,为下阕写人的活动背景,并烘托了气氛。 从写景到写人抒情,中间又安插了三句“所感”,作为巧妙的过渡:“怅寥廓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”意为,面对这壮丽雄阔的江山、辽阔迷茫的大地,人民却不能当家作主,诗人感到惆怅迷惘,认为天道不公,便严正责问苍天,这万里江山的命运,到底该由谁来主宰?这是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心、也是对自己人生的积极追求。这一责问豪情满怀,气壮山河,是前文合乎逻辑地发展,又自然地由写景转入回忆,过渡到下阕。 下阕写所忆,回忆青年时代的峥嵘生活,展现同学们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,抒发改造旧世界,主宰国家命运的壮志豪情。这一阕12句,也可分3层。 前两句,紧承上阕,照应开头,从写景过渡到写人,回忆往昔与同学们一道,曾经到这里游览过,又以一个“稠”字,强调这段“峥嵘岁月”是经常性的,并概括为这阕的总纲。 接着七句,描写“峥嵘岁月”的生活,为回忆的具体内容。诗人以“风华正茂、挥斥方遒”两个词组,说同学们的基本素质高,形容他们是年轻有为,才华出众,风采动人的有为青年;又以“指点、激扬、粪土”三个动词〔含意动〕,说他们革命素质高,描写他们意气风发,斗志昂扬,评论政局,关心国事,褒扬美好,针砭时弊,鄙视腐朽统治者,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,以及以天下为己任、改造旧中国的战斗豪情,他们才是主宰大好江山的一代风流人物。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诗人回忆至此,为激情所致,于是,豪情满怀,呼朋唤友,共忆其壮,把回忆引向高潮:“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”意为,我亲爱的同学们战友们,可还记得,那时我们搏击江心,奋战急流,激起的连天大浪,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? 这时候,诗人又呼唤战友,又以夸张辞格,精彩地描绘了“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的壮丽图景,充分展现了自己和战友们搏击风浪的精神风貌,他们不畏艰险,急流勇进,威武雄壮,豪气冲天,具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,形象地回答了上阕诘问的“谁主沉浮”的问题。前后呼应,首尾圆合。 纵观上下阕,全词意象丰富,风格豪迈,描写了祖国山河秋景、回忆了往昔革命岁月,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豪情壮志。 字幅 四、《沁园春·长沙》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从写作艺术上看,第一条是选材典型与组材合理,景物壮美、绚丽多姿,人物风流、事业卓绝,意象丰富、意境瑰丽,主题突出,风格豪迈。诗人首先选取湘江秋景,描写了—幅多彩多姿的祖国江山图景,然后又回忆了往昔同学们在这个广阔的社会背景里,指点江山,搏击风浪的革命斗争生活,背景雄阔壮丽、生机勃勃,人物指点江山、激扬文字,风流人物为壮丽江山折腰,壮丽江山供风流人物驰骋,意象鲜明丰富,内容充实深邃,景中寓情,情中显志,诗情画意,酣畅豪迈。 第二,这首词易读易记,虽是格律体,却恰似新体诗,文字简练,语言优美,节律明快,自然流畅,用典贴切,生动形象,上阕写景、情景交融,下阕回忆、融情入理,层次分明,相得益彰,首尾呼应,结构严谨。 长期以来,这首词一直为中学语文课,是深受师生喜爱的范文。通过学习,同学们都收益甚多,了解了有关的历史和文学知识,学习到许多鲜活的优美词语,以及选材组材的写作方法,同时,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,立志以先辈为榜样,学习先辈的情怀,提高自身素质,做意气风发,热情奔放的有为青年。陈存选2025、02、16 参资:百度百科《沁园春·长沙》。 毛泽东手迹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