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端 官方微信 广告联系:18175067111

扫码下载客户端

打开微信扫一扫

查看: 1273|回复: 0

《有的人》是一首说尽做人道理的名诗〔296〕

[复制链接]
     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1-28 12:1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、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创作《有的人》
臧克家于1949年11月1日,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,创作了抒情诗《有的人》。
臧克家.png
臧克家
鲁迅是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,因为那时的国民党政府不许人民悼念他,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,全国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、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。
当时,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,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,深切地追忆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,受教良深,百感交集,为了纪念他,遂创作了《有的人》这首诗。
毛泽东语录4.png
毛泽东语录
二、《有的人》原文
《有的人》
     ——纪念鲁迅有感
有的人活着,
他已经死了;
有的人死了,
他还活着。//
有的人
骑在人民头上:“呵,我多伟大!”
有的人
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。/
有的人
把名字刻入石头,想“不朽”;
有的人
情愿作野草,等着地下的火烧。/
有的人
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;
有的人
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。//
骑在人民头上的
人民把他摔垮;
给人民当牛马的
人民永远记住他!/
把名字刻入石头的
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;
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
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。/
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,
他的下场可以看到;
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,
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,很高。//
《有的人》.png
《有的人》
三、《有的人》的内容和结构〔上〕
这首诗的正题是《有的人》,副题则是“纪念鲁迅有感”,这就表明,诗的内容是纪念鲁迅的,但又不限于他一人,而是“有感”于他,歌颂他和像他一样的人,同时批判和他完全不一样的人,因此,这样用正副题,比起仅用“纪念鲁迅”一个标题,扩大了诗的内涵,使之具有更普遍的意义。
全诗通俗易懂,容量极大,哲理性极强,由于写法高超,意象鲜明,情理结合,说尽做人道理,将伟大与丑恶阐述得淋漓尽致、入木三分,是人生真谛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优秀抒情诗。
全诗采用对比和反复铺陈手法,“有的人”,在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,后两句都是指鲁迅和像他一样的人;又多角度、多层次地反复铺陈,从立场、行为、思想、情操、命运、影响和下场,依次剖析,逐节总结,因此,这首诗28行,7个诗节,按总分结构,可分三段。
江泽民题鲁迅诗句.png
江泽民题鲁迅诗句
第一段、第1节、4行,为总纲,概括主题,评价两种人的生与死,以歌颂鲁迅和所有革命者,虽死犹生,是永垂不朽的。
诗人开门见山,采用对比手法,从“死与活”的意义上,评价两种人完全不同的人生价值。诗中用了两个“死活”,第一个“死活”意为,有的人虽然活着,但在人民心中,他如同行尸走肉,虽生如死;而第二个意为,鲁迅以及像他一样的人,人民纪念他,却虽死犹生。诗人就是这样,在强烈的对比中,从“死与活”的本质意义上,表达了他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,最深刻的感想,是鲁迅的伟大,就在于他死后,人民都纪念他的。
第二段、第2至4节、12行,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角度,来歌颂鲁迅甘为孺子牛的精神,并揭露统治者的反人民的反动面目。
在这一段,诗人用对比,又加反复铺陈手法,在对待人民态度的角度上,将两种人的形象、思想和情操,进行了多层次的对比。
对比形象时,用了“俯与骑”,描写对人民的态度:统治者高高在上,“骑”在人民的头上,作威作福,却自诩“伟大”,实则腐朽骄横,丑恶渺小;而鲁迅则尽管“俯”下身子,“甘为孺子牛”,人民却认为他一心为民,品德高尚,形象高大。
再对比思想,描写对人民的态度:统治者“想不朽”,为自己树碑立传,“把名字刻入石头”,要人民不忘他,可是人民鄙视他,他虽生如死;而鲁迅却情愿“做野草”,“等着地下的火烧”,具有为人民事业而献身的精神,人民怀念他,他虽死犹生。
又对比情操,继续描写对社会对人民的态度:有的人靠着剥削人民,索取社会,过着寄生虫生活,他活着,“别人就不能活”了;而鲁迅则像“一头牛,吃的是草,挤的是奶,血”,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社会,活着完全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。
整个第二段就是这样,通过三次对比,揭示了两种人的不同形象,歌颂了鲁迅的高尚情操和伟大胸怀。
四、《有的人》的内容和结构〔下〕
第三段、第5至7节、12行,写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,抒发了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。
这段的3节内容是前段3节的逻辑发展,揭示两种人不同的命运、影响和下场。先针对第4节内容,骑在人民头上的,因为行为是卑鄙渺小的,结果适得其反,“人民把他摔垮”,落得被推翻的悲惨命运;而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鲁迅,因为人格是高大的,人民会铭记他的光辉形象,“永远记住他“。
再针对第5节,写不同的影响:想不朽的,因为动机是贪婪自私的,人民唾弃他,“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”;而愿被火烧的野草,则春风吹又生,“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”了。
又针对第4节,写不同的下场:不想让人活下去的统治者,是历史的反动派,人民会唾弃他的,“他的下场可以看到”,只要时候一到,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;而鲁迅是为了多数人而奋斗终生的人,群众必然永远怀念着他,把他“抬举得很高,很高”。
全诗以第一段为总纲,后两段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,又分层次地深入阐述,总结了两种人生价值、两种人生方式、两种人生归宿,说尽了做人的道理,道出了人生真谛。
因此,这首诗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,并通过对两种“有的人”的对比,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,歌颂了鲁迅甘为孺子牛的一生,赞美了那些像他一样一心为人民的人们,激励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,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。
白居易诗句9.png
白居易诗句
五、《有的人》的艺术特色
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,通俗易懂,语言警策,情理结合,容量极大,哲理性极强,具有显著的写作特点。
首先,全诗采用对比手法,兼用反复铺陈,以明快直白的语言、一针见血的观点,毫不含糊,爱憎分明,将两种人进行多角度的对照,又逐层深入地从立场、行为、思想、情操、命运、影响和下场七个层次,分节铺陈,依次总结,条分缕析,阐述透彻,感情强烈,把美丑与善恶、伟大与卑劣,阐述得淋漓尽致、入木三分,从而,真诚地歌颂了鲁迅先生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光辉人生,由衷地赞美了那些像他一样为人民事业而鞠躬尽瘁的人们。
同时通过对比,从哲学高度,总结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式与人生结果,给读者选择人生之路以启示。
第二、诗中暗引典故,又多含比喻,意象鲜明,贴切凝炼。如“有的人/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”,暗引了鲁迅《自嘲》诗句: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;再如“有的人/情愿作野草,等着地下的火烧”,暗引了鲁迅《野草·题辞》:我自爱我的野草,地火在地下运行,一旦喷出,将烧尽一切野草,于是无可朽腐了;又如“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/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”,这是暗引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诗句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
由于巧用这些典故和比喻,以暗示代替说明,又造成意象叠加,扩大了意象内涵,使之更加鲜明,又使文字更加凝炼,并增添典雅文彩,让人读后镌刻在心。陈存选2025、01、28〔除夕〕
参资:百度百科《有的人》。
臧克家墓9.png
臧克家墓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客服电话

0564-3333003

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:00-17:30

客服QQ点击咨询

六安人抖音号

吃喝六安抖音号

微信公众号

APP客户端

Copyright © 2006-2025 www.luanre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经营性ICP:皖B2-20140047号 - 皖公网安备:34150102000001号 - 电子公告服务:皖[2010]151号 -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皖)字第01089号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,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。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举报电话:15156907887
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
营业执照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