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端 官方微信 广告联系:18175067111

扫码下载客户端

打开微信扫一扫

查看: 44881|回复: 2

《长征》诗是红军的英雄画卷、长征的壮烈史诗〔253〕

[复制链接]
     
 楼主| 发表于 2024-6-16 09:49 发布于 安徽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、《长征》诗是长征的壮烈史诗
毛泽东的《长征》诗,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件,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,是歌颂红军的英雄画卷,是礼赞长征的壮烈史诗。
这首《长征》诗,又是毛泽东公布最早,并传到西方,产生世界影响的杰作。
QQ图片20240616092816.png
毛主席像
毛泽东逝世后,“毛主席纪念堂”悬挂的画屏,就是他的《长征》诗手迹,并以此昭示后人,躺着的英灵,是时代的伟人,又是千古诗人,也是潇洒飘逸、雄浑豪迈的毛体书法大家。
QQ图片20240616092829.png
毛主席长征诗手迹
二、《长征》诗写作背景
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,1934年10月,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,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,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,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,开始长征,北上抗日。
在长征途中,1935年元月,党中央的遵义会议,结束王明错误路线的领导,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,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。
1935年10月,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过岷山,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,他回顾一年来的艰难历程,满怀着革命的豪情,写下这首壮丽的《长征》诗。
毛泽东的诗,以高度凝练的诗句,记录艰苦卓绝的万里征程,歌颂英勇顽强的红军精神。他还著文,以非常自豪的口吻,评论长征:“长征是宣言书、长征是宣传队、长征是播种机。自从盘古开天地,三皇五帝到如今,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?十二个月光阴中间,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,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,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,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,长驱二万余里,纵横十一省。请问,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?没有,从来没有的。”这段评论,大气磅礴,刻骨铭心,永载史册,而《长征》诗,则威武雄壮、气壮山河,为经典诗篇。
三、《长征》诗及其翻译
《七律·长征》诗,全诗为:
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
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”
QQ图片20240616092835.png
红军长征路线图
全诗可译为:
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,
万水千山的险阻也都看得极为平常。
在红军的脚下,
连绵不断的五岭不过是起伏的微波细浪,
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一颗小小的泥丸。
金沙江怒涛拍击云崖,巧渡后感到心暖,
飞夺大渡河索桥,一根根铁链寒光闪闪。
更叫人高兴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时,
翻过去就是胜利了,一个个都笑逐颜开。
QQ图片20240616092840.png
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字画
四、《长征》诗内容与结构
《长征》诗,描写红军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,塑造不畏艰难、英勇顽强的红军英雄群像。这首诗为七律,四联八句,总分总结构,可分三层。
层一、首联,总写万里长征之难与红军大无畏精神。先以“远征难”,概括征程之远、历时之长,以及行程之苦、牺牲之大;而红军呢,却“不怕”,以坚定的语气,表明勇于拼搏、敢于斗争的大无畏态度。再承上句,用“万水千山”为“远征难”的客观主体,又以主观上“等闲”视之,并呼应“不怕”,表示蔑视敌人、藐视困难。两句都紧扣诗题,以主客观的矛盾冲突,揭示主旨,总领全诗,语言直白,笔力千钧。
层二、两联,沿着长征路线,选择典型事例,描绘战胜艰险的具体情况。颔联,承“千山”,选择五岭、乌蒙为代表,先以比喻兼夸张辞格,用“细浪”喻“逶迤五岭”,用“泥丸”喻“磅礴乌蒙”,尽量把艰险向小处说,反衬红军形象的高大,再用“腾、走”两动词,形象地描绘红军“腾越五岭”、“疾跨乌蒙”的动态意象,生动展现了红军的英雄形象与大无畏精神。
颈联,则承“万水”,以金沙江、大渡河为例,描绘红军巧渡金沙江、飞夺泸定桥的心理意象图。首先,红军仅以7只小船,用9天9夜时间,却在敌人的夹缝中,顺利地渡过金沙江,甩掉追兵、歼灭守敌,回头再看看险恶的江水,水拍云崖,惊心动魄,庆幸终于巧渡过来了,心里都感到暖洋洋的。这是胜利后的喜悦。而大渡河上的泸定索桥,只是高悬在急流之上的13根铁链,红军仅凭血肉之躯,冒着对岸敌人的火力封锁,而飞驰过去、强夺下桥头堡,回头再看看那光秃秃的铁索,寒光闪闪,飞夺的惨烈,让人感到心惊肉跳,不寒而栗。这里的一“暖”一“寒”,对比强烈,既是红军的心理感受,又是客观事实,一个写巧渡的喜悦,一个写飞夺的悲壮,却都传神地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。
QQ图片20240616092844.png
金沙水拍云崖暖
层三、尾联,长征的最后历程,“喜踏雪山”。以“更喜”照应开头的“不怕”,其实,爬雪山的艰难度,超过前面的“腾、走”,惨烈度也可比“巧渡、飞夺”,但这是最后的征程,胜利在望了,心态不一样,再大的困难,自然也不在话下。尾句以“三军过后尽开颜”,用红军战胜雪山、三军会师、胜利在望的三重喜悦,宣告《长征》以敌人的失败、红军的胜利而完美收篇。
五、《长征》诗写作艺术赏析
七律《长征》,苍劲雄浑,格调高昂,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,热情歌颂了红军的不畏艰难、英勇顽强精神,意象鲜明,意境恢弘,是一首壮丽的诗篇。
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,是选择典型的具体事例,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,以雄健的笔力、得体的词法,写得大处雄浑、小处精细,创造出包容万里、重点突出、威武雄壮、大气磅礴的意境,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万里长征的史诗画卷。
诗的首联与尾句,以轻松豪迈的气概、铿锵有力的语言,概括了整个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,以及红军队伍的英雄精神,构成了全诗内容的面上描写,也预示出必然胜利的结局。语势铿锵,笔调雄浑,精神昂扬,气度豪迈,为全诗基调。
QQ图片20240616092850.png
飞夺泸定桥
中间两联与尾联首句,连续选择五个典型的具体事例,或以夸张比喻,或作心理描写,或作容颜刻画,从动作、心理、表情仨方面,精细地描绘出气象万千、威武雄壮的动态意象,勾勒出“腾越五岭”、“疾跨乌蒙”、“巧渡金沙”、“飞夺泸定”与“喜踏雪山”五个特写镜头。这些具体的点上镜头,与首尾的面上描写组合起来,很自然地构成一幅背景雄浑、形象鲜明的红军长征画卷,成功地塑造了顶天立地、气吞山河的红军英雄群像。
同时,这首诗对仗工整,用词精妙,寓意深刻,风格豪迈,是中国红军的英雄画卷、是万里长征的壮烈史诗,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,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。陈存选2024、06、16
QQ图片20240616092855.png
毛主席在做长征报告

     
发表于 2024-6-16 23:01 发布于 安徽 来自手机客户端 | 显示全部楼层
          优秀优秀
快来老乡圈找我吧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客服电话

0564-3333003

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:00-17:30

客服QQ点击咨询

六安人抖音号

吃喝六安抖音号

微信公众号

APP客户端

Copyright © 2006-2022 www.luanre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经营性ICP:皖B2-20140047号 - 皖公网安备:34150102000001号 - 电子公告服务:皖[2010]151号 -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皖)字第01089号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,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。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举报电话:15156907887
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
营业执照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