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王勃光辉而多难的暂短人生 王勃〔650—676年〕,字子安,绛州龙门人,唐朝文学家。 他出身仕宦世家,家学渊源,机敏早慧,记性过人。6岁即能诗,“构思无滞,词情英迈”,人称“神童”。9岁读大师颜师古《汉书注》,作《指瑕》10卷,以纠其错。10岁后,饱读《六经》,通“百年之学”,明“千载之机”。 王勃 高宗乾封元年〔666年〕,他16岁,幽素科及第,授朝散郎,任沛王李贤文学侍从,撰《乾元殿颂》,妙笔生花,词美义壮,高宗读后,连连称赞:“奇才,奇才!大唐奇才!”。因此文名大振,名列“初唐四杰”之首。 第二年,沛英两王斗鸡,他写《斗鸡檄》,给沛王助威,言“两王不堪并立”,犯了李唐皇家大忌,高宗气愤,严厉斥责,钦定有意虚构,夸大事态,离间兄弟,免除官职,逐出京城。 他被黜后,游览巴蜀,历时三年,再入虢州,又为参军。其时,他藏匿罪奴,却又后怕,将其处死,犯了死刑,后遇大赦,幸免一死。 出狱后,朝廷令复职,而他连受挫折,心灰意冷,同时,他犯罪时,其父王福畴受连坐,遭谴责,由太常博士,远谪南荒,仍在交趾为令,他上疏说:“今大人上延国谴,远宰边邑,此勃之罪也”,这对他的打击,远超自身受到的惩处,他无意为官,没有应诏。 上元2年〔675年〕秋,他25岁,前往交趾,看望遭贬的父亲。他出龙门,沿水路,西行南昌时,正好赶上一场盛会。 这天重阳,滕王阁修葺落成,都督阎伯屿设宴庆祝。王勃在宴会上,即席挥毫,赋序作诗,创作《滕王阁序》。 接着,他载誉南下,到达交趾,父子相依,共渡时艰。大半年后,他乘船回归,渡海落水,不幸罹难,年仅26岁! 一代英才,少年得志,前程似锦,人生如花,可是处世不慎,两次受挫,又死于意外,不寿而夭,实在可惜!而他在阎公盛宴上,即席赋序作诗,以及引起激赏反应的故事,却光芒万丈,广泛传扬,又被文人一次次载入书典,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精彩动人的故事。 滕王阁 二、滕王阁赋序,灿如夏花,倾动满座 话说当初,上元2年,王勃南下探亲,途经南昌,适逢滕王阁修葺落成,都督阎公在重阳日盛宴庆典。 王勃前去拜访,阎公早闻其名,便邀入宴,只是满堂宾客,不是达官贵人,就是饱学鸿儒,而他年纪最小,仅能奉陪末座了。 阎公儒雅,崇尚名人。他原想,借此盛会之机,为其婿孟学士扬名。不少人都知道,阎公用心良苦,已让其婿备好赋文,准备伪装即席而作,以便捞取有文才的好名声。 酒酣耳热之际,阎公命取纸笔,假意一一邀约,请给宴会赋序,以记其盛。有人出于谦虚,有人知其用心,大家都找借口,推辞不写,谁知邀到末座,王勃则不然,他竟然毫不客气,接过文具,展纸濡墨,当众挥毫,文不加点,笔走龙蛇起来。 其时,满座皆惊。阎公很不高兴,便借口更衣,转入帐后,可是心有不甘,就叫人去看王勃所写。 听说开头是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”,他评论为“老生常谈”;又闻“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”,他沉吟不语;听到“台隍枕夏夷之交,宾主尽东南之美”,他点点头说:“嗯,有点意思。”等听到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时,阎公矍然而起,激赏不已,大为赞叹:“此,真天才也,当垂不朽矣!”遂入宴厅,立于王勃一侧,就近而观,后请重入宴,宾主尽欢。 课题画 这时,王勃只有20几岁,而且还是旅途劳顿之中,他即席赋序,顷刻而就,却将南昌的天文、地理、历史典故,如数家珍,一一点出;将座中宾客的文韬武略,活灵活现,一一写出;又将滕王阁及其周围的壮丽景色,一一绘出,让人如临其境;还将自己怀才不遇之情,一一道出,让人唏嘘不已,竟然倾动满座,引起轰动效果,都夸赞他才华横溢、文思敏捷,是一位天生神童、大唐奇才;都称颂赋文意象丰富,意境开阔,文采飞扬,灿如夏花,是一篇睿智奇思、精彩横绝的杰作。 阎公赞“一字千金” 三、阎都督奖重资,夸赞为“一字千金” 阎都督修葺滕王阁,王勃为记其盛事,喧宾夺主,抢了其婿孟学士风头,写下“滕王阁赋”;又因写得太好,难免又喧宾夺主,盖住正文《滕王阁诗》,那洋洋洒洒的赋,其实只是诗的序文,应叫《滕王阁诗序》。 正文《滕王阁诗》是一首七言律诗,全诗为: 滕王高阁临江渚,佩玉鸣鸾罢歌舞。 画栋朝飞南浦云,珠帘暮卷西山雨。 闲云潭影日悠悠,物换星移几度秋。 阁中帝子今何在?槛外长江空自流。 这首凝练的诗,概括了序的内容,从过去到现在,从繁盛到荒芜,物换星移,滕王何在?惟有青山常在,绿水常流。全诗语言畅达,诗意隽永,比起序文,也不逊色。 而在此诗中,王勃却故意将“空”字空了,他把手稿呈上后,就匆匆辞别。阎公看了手稿,正要夸赞,却发现诗中空了一个字,觉得很不解。围观的文人学士,对空着的字,你一言我一语,发表高见,这个说是“水”,那个说是“独”,阎公听了,都不满意,说只是胡猜,不合王勃原意。 阎公遂命人快马追赶,请他把诗中空字补上。来人追上后,王勃书僮说:“我家公子向来都说,一字值千金,还望大人海涵。”来人返回,如实转告,阎公心想,这小子分明是在敲诈!可转念一想,也难为他替本帅扬名千古了;再说,总不能就这么空着吧?不如随他意,本帅还落个礼贤下士好名声。 于是,命人取出纹银千两,亲自率领一帮文人,赶到王勃住处。王勃接过白银,故作惊讶说:“敢劳大帅下问,晚生岂敢空字?”众人仍不知其意,有人便问:“那所空之字,该当何解?”王勃笑道:“空〔kòng〕者,空〔kōng〕也。阁中帝子今何在?槛外长江‘空’自流。” 大众听了,如释重负,都松了口气,连声称妙。阎公则激赞:“不愧为我大唐奇才,当值千金一字!” 四、高宗尽释前嫌,三叹“可惜” 上元3年冬,《滕王阁序》传遍京都。一天,唐高宗也看到了,他读到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不禁拍案惊呼:“此乃千古绝唱,真天才也!” 当看到序后律诗,四韵八句,一气呵成,境界开阔,意味深长,又连声称赞:“好诗,好诗!作了一篇好赋文,又作出如此好诗,岂非强弩之末,尚能穿七扎乎!真乃罕世之才,罕世之才!” 停了一下,竟不顾自己九五至尊,自我反省起来,他说:“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,是朕的过错啊!”遂一改成见,尽释前嫌,忙问道:“现在他在哪里?让他回长安吧,朕要重用他。”当听到他已落海罹难,高宗喟然长叹,仰天自语:“可惜,可惜,可惜呀!” 唐高宗的三叹,表达了他对诗人王勃的赞赏,以及对英才早逝的惋惜,也彰显了他身为帝王而自我反省的真君子胸怀。 《滕王阁序》墙 五、结语 以上第二、三、四章,即王勃滕王阁赋序、阎都督赞一字千金、与唐高宗三叹王勃,情节相串,节节生花,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唐诗故事,光辉灿烂,精彩动人,代代盛传,千载不衰。陈存选2025、10、12 参资:360百科《滕王阁序》。 原作:拙作《滕王阁王勃赋序,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故事〔167〕》。 王勃塑像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