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一、李白南游南陵,汪伦美言相邀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,大唐帝国鼎盛,经济繁荣,文化昌盛,文人交游盛行,宴饮赋诗成风,社会风气极其开放。而适逢盛世,大诗人“酒中之仙”李白,由于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,坚辞供奉翰林学士,而赐金放还民间,于是他走到哪里,哪里便觥筹交错,诗歌唱酬,洋溢着一派诗风荡漾、牧歌低徊的时代风情。他的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,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,诞生了一首首新的华彩诗章,创造出一个个充满文化风情的诗坛佳话。 李白 那时候,大诗人李白名扬天下,他“斗酒诗百篇”风采,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大家都知道,他豪爽大方,风度潇洒,爱好饮酒作诗、喜欢游览交友,只要有好酒、有美景,他就会闻风而动,也不踌躇他没有佳作诞生。 这时候,安徽泾县有一个叫汪伦的人,他特别钦慕大诗人李白,一心企盼着一睹诗仙的潇洒风采,可是,泾县名不见经传,一无名山大川,二无风物胜景,没有什么能吸引他的,也一直都找不到理由请他来观光。 汪伦别居 但是,汪伦也不是一般的百姓。他是泾县平民不假,可他在开元年间,也曾做过泾县令,家庭条件比较好,还在邑外桃花潭置有别业,为当地的知名人士。他生性豪爽,重义轻财,为人亲善,喜结名人,以热情好客而著称。 汪伦早先就听说李白离京南游梁园了,这次又听说大诗人到了南陵旅游的消息,他便抓住这个机会,决定写信邀请他。于是,针对大诗人的饮酒、游历两大爱好,他发挥自己的社交特长,用幽默风趣的口吻,在文字上狠下了功夫,给大诗人写了一封饱含诱惑而又充满诗意的邀请信: “先生好游乎?此处有十里桃花。先生好饮乎?此处有万家酒店……” 李白看到这封热情洋溢、又充满诗意的信,开心极了,心想:“十里桃花”,那该多美!“万家酒店”,可以品尝多少美酒?他没有经得住诱惑,二话没说,就欣然乘船,沿青戈江逆流而上,终于来到了汪伦家乡。 二、李白游览桃花潭,赞美“汪伦之情” 汪伦热情的接待了李白,他天天陪着大诗人游山玩水。适逢春风骀荡,山花飞红,潭水深碧,清澈晶莹,翠岚叠映,小鸟啾啁,一行人信步游览,探幽寻秘,饿了时,或在家里设宴吃酒,或在村头酒店宴饮,或有人送上酒肴、就地野餐,就这样,景盛酒美,晏游欢洽,主人尽情,客人尽欢,他们痛痛快快,留连往返,好几日来,大诗人都过得非常开心,还写了两首《过汪氏别业》,诗中赞赏汪伦的为人,把他比作浮丘公一样的神仙人物。 可是李白心里还是想着那封信呢,这天他对汪伦说:“你还未带我去看“十里桃花”呢,那“万家酒店”也总该让我吃上百儿几十家吧?” 桃花潭 汪伦微笑着告诉他:“我也不蒙您了,我在那信上,玩了点一词多义的文字小技巧,让大诗人见笑了。我说的‘十里桃花’,其实是一个湖,名叫桃花潭,湖宽十里,所以又叫‘十里桃花〔湖〕’,并不是‘十里桃花园林’;那‘万家酒店’嘛,其实也只是一家,因为老板姓万,所以叫‘万家酒店’,您已在那里吃过好多次酒了,没见他家酒幌上的那四个字吗?”说着,他起身道歉:“罪过!罪过!让诗仙见笑了!” 李白一听恍然大悟,但他并不以为被愚弄,反而为汪伦的幽默风趣,以美言热情邀约而深受感动,他兴奋得哈哈大笑,连忙起身还礼,拱手致谢:“佩服,佩服!感谢,感谢!” 李白被汪伦的真心实意深深地感动了,他又双手拉着汪伦,深情地说:“你要早这么说,我也会来的。我很喜欢你的‘十里桃花’、‘万家酒店’,更喜欢你们桃花潭人!我俩是朋友了,这是事实吧,谁也不要把自己看成外人!”汪伦高兴极了,激动的热泪滴落在大诗人的衣袖上…… 课题画 就这样,汪伦又挽留李白游玩了好几天。李白临走那天,汪伦带领全村男女老少,一起拍手踏脚,边走边唱着《踏歌》,一直送着他走。这种踏歌送行,是当地最隆重的送别礼仪。李白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,他立即展纸研墨,又提笔写下留别诗《赠汪伦》: 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 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 李白这次泾县之行,虽然没有观赏到“十里桃花”林,也没有喝遍一“万家酒店”,可是塞翁失马,却因此结识了热情诚挚的平民朋友,并留下了经典留别诗《赠汪伦》,这才是他泾县之行的最大收获! 三、《赠汪伦》诗的大意 《赠汪伦》是诗人著名的留别诗,这首诗记录了盛唐时期的民间社会文化生活状况,使一介平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而永垂不朽,也使桃花潭因此而成旅游胜地,潭边后建的“踏歌岸阁”,至今仍吸引着众多游人。全诗的大意为: 我刚坐上小篷船,正要解缆出发,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送行的踏歌之声。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, 也深不过汪伦送我的一片真情。 四、《赠汪伦》诗解读 天宝 13年〔754年〕,大诗人李白在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时,他给当地好友汪伦,写了这首《赠汪伦》的留别诗,全诗表达了诗人与平民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,以及对友人深情相送的感激之情。全诗信手拈来,语出天成,叙议结合,情真意切,一共四句,可分两层。 前两句为一层,是叙事,先写离去者,后写送行者,描写了一幅离别与送行的画面。首句,“李白”交代诗的主人公离去者,“乘舟”表明他在桃花潭走水路,“将欲行”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小船待发之时。这句表达诗人是站在正要离岸的航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。这句要素交代清楚,离别场面具体生动。 送行者呢?诗人用了曲笔,不写、也看不见他们是谁,只听见他们边踏脚打拍、边唱送行歌来了。这似乎出人预料,所以说“忽闻”,而不是“遥闻”。这是“悬念”,制造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的效果,从而,有力地突出了送行者及其隆重送行的深厚情谊。这句以先声夺人写法,突出了送行者的真情。 桃花潭门景 后两句为又一层,是抒情。第三句遥接首句,再次郑重表明离别地点在桃花潭,又以夸张手法写出它“深千尺”的意象特征,描写出旅游地的地域风貌,并为结句铺垫。 诗人眼望着深湛的桃花潭水,更触动了他离别的情怀,汪伦这么多天的款待陪伴,现在又踏歌送行,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意!他又用夸张与对比,增大艺术反差,加强表达效果,把水深与情深很自然地联系起来,作出尾句的两比结论:潭水“不及汪伦送我情”。这种比物手法,是以有形比无形,潭水已“深千尺”了,可它“不及”汪伦之情,那么,汪伦的情意究竟有多深呢?化虚以实,意境深邃,耐人寻味。这样,诗人将无形的情意化为具体的形象,自然而又情真,空灵而有余味。 这首留别诗,全诗信手拈来,直叙其事,叙议结合,语出天成,质朴平实,情真意切,同时,善用悬念,先声夺人;又移情于物,将物比人,并把夸张与对比结合,以潭水对比情义,化无形为有形,变虚为实,意象鲜明,意境深邃,极具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,深为后人赞赏而流传不衰,诗中的“桃花潭水”也成了人们抒发别情的常用语。陈存选2025、10、30 参资:360百科《李白·赠汪伦》 原作:拙作《李白辉煌壮丽而又坎坷的传奇人生〔175〕》 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