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皖西日报报道 “送完这单外卖,我顺手把一场纠纷也‘送’走了。”日前,外卖骑手常芝在市区和顺沁园春小区23号楼送餐时,发现两户居民因装修改门朝向问题正吵得不可开交。他当即上前劝解,并引导双方到金安区望城街道和谐社区调解室,促成矛盾就地化解。 这样的“顺手”之举,已成为我市基层治理中的“新常态”。5月下旬,我市“映山红党群驿站”服务应用正式上线“皖事通”APP,首批接入240个线下标准化驿站,2669名快递小哥、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“扫码入列”。平台运行4个月以来,累计收到线上诉求243条,办结212条,办结率87.2%。同时,线下发布志愿服务项目60余个,1211名“新”力量认领参与,提供文明创建、安全隐患、食品安全等线索千余条,成为城市治理的流动“探头”。 这股“新”力量为何能如此迅速地融入城市治理,形成“双向奔赴”的生动局面?这正源于我市扎实而温暖的服务保障。近年来,六安市通过线上“地图指引”与线下“红色驿站”相结合的方式,将“喝水、充电、歇脚、阅读”等多项基础暖“新”服务整合为“标准包”,让3.2万名新就业群体能够便捷享受一站式的关爱服务。同时,我市以此为契机,积极引导他们从“被服务者”转变为“治理参与者”。金寨县针对新就业群体行业特征设置“政策宣传、应急探视、风险排查、食品安全监督、网络文明传播”5类岗位,开设“文明金寨”随手拍平台,235名“红骑手”“红司机”“红主播”积极参与兑换奖励;舒城县进一步优化阵地、提升服务、搭建平台,形成“服务新就业群体——新就业群体服务社会”的双向奔赴;金安区在小区入口、驿站、商场张贴“扫码报到”海报,推出暑期托管、食堂用餐优惠和积分兑换等各类暖“新”活动,吸引1282名新就业群体主动报到。 “扫码报到、一键入列、积分赋能、共治共享。”市委社工部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持续优化线上地图功能,拓展线下暖“新”场景,让小哥“顺路做志愿、随时享服务”,将基层治理“轻骑兵”的动能转化为城市治理的有效增量。(周若尘 记者 张静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