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积分
- 188084
- 知名度
- 点
- 家乡贡献
- 点
- 性别
- 保密
- 皋城币
- 个
- 银格子
-
|
“这笔钱我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,要不是建行这么费心找我,它恐怕就永远‘沉睡’了!你们的服务,真暖!”近日,在建设银行六安市分行某网点内,一位客户手持刚刚兑付的国债凭证,对工作人员连声道谢。这笔跨越十一载光阴的国债兑付背后,是一场充满智慧与温度的服务接力。
2025年6月初,分行客户经理按流程通过系统抽取未兑付国债名单,并下发网点联系客户。然而,当网点人员依据系统内登记的两个手机号码进行联系时,却陷入了困局——一个号码早已停机,另一个则被告知并非客户本人使用。更棘手的是,系统档案中未能检索到客户的有效地址或单位信息,常规催兑路径瞬间被阻。面对这笔十一年前(2014年)购买的国债,催兑工作一度举步维艰。
正当一筹莫展之际,一位资深员工凭借丰富经验点亮了希望。他敏锐地指出:“建行系统大约在2015年进行了切换升级。这位客户是2014年购买的国债,按当时规定,购买需客户亲笔填写包含详细个人信息的纸质凭证。”这一提示如钥匙般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之门。工作人员立刻转向历史档案库,在厚重的历史凭证中仔细翻查。历经耐心搜寻,那页承载着时光印记的纸质购买凭证终于被找到,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客户当年留存的**工作单位信息。
这条来自十一年前的线索弥足珍贵。网点人员迅速行动,尝试与该单位取得联系。经多方核实确认,该客户确实曾在此单位供职。虽然客户已调离原单位,但通过原单位同事、人事部门的接力协助,工作人员如同追寻拼图般,几经周折,最终成功获取了客户当前有效的联系方式。当电话接通,告知其有一笔2014年购买的国债等待兑付时,电话那头的客户在惊讶之余恍然大悟——那段久远的金融记忆被彻底唤醒。
客户随即携带有效证件奔赴网点。在工作人员的高效协作下,这笔“沉睡”了十一年的国债得以顺利查询、核对并成功办理兑付。“建设银行,有诚信、有担当,让我非常感动!谢谢各位工作人员,你们辛苦了!”客户连连道谢。
从数字时代的“失联”困境,到依靠泛黄纸页上的历史笔迹破局,再到原单位这条珍贵纽带的连接,直至最终触达客户本人,分行员工以高度的责任感、专业的历史洞察力以及不轻言放弃的服务韧性,穿透了时空阻隔。(供稿:翁世磊)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