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《运杨柳的骆驼》写作背景 公刘,在新中国建立之初,入伍为文化战士,他立足于西南边疆,怀着对伟大祖国的无限忠诚,对军队生活的无限热爱,把诗歌都献给边防战士,赋予军旅生活旭日般明丽的光彩,反映了边防战士的时代风情。 公刘 1955年,他从边疆军区文化员,调任军委总政创作员,工作地点变更了,创作题材也扩大了。当时,为了根治风沙灾害,北方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。诗人深入基层,面对一队运杨柳的骆驼,他透过广袤而枯索的大地,看到了一片蓬勃的生机,心中产生了北国变江南的热切向往。于是,眼前情景、心中憧憬,两种意象,往返冲荡,诗情萌生,他便以骆驼为切入口,写了新诗《运杨柳的骆驼》。 二、《运杨柳的骆驼》原文 大路上走过来一队骆驼, 骆驼骆驼背上驮的是什么? 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? 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。/ 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, 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, 没有风沙,也没有苦涩, 人们会相信,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。/ 1956、6、13,北京 采访中 三、《运杨柳的骆驼》内容和结构赏析〔上〕 《运杨柳的骆驼》是一首改造沙漠、绿化祖国的颂歌。在众多同题材的作品中,公刘牵来的这队骆驼,特别引人注目,令人赞赏。 古往今来,骆驼称“沙漠之舟”,跟它连在一起的,不是无尽的戈壁、可怕的风沙,就是忍饥受渴、仆仆风尘的商旅,总是和“荒漠孤寂”结下不解之缘。然而,诗人公刘牵来的骆驼,却立意新奇,别开生面,摈斥了“荒漠、孤寂”,而选择“柳条、春天”为旅伴,让他们三位一体,由骆驼驮着柳条,去播种春天,播种生命,播种对祖国的爱和忠贞。这种选材与立意,是非同凡响的,而且又用新颖的构思,以所“见、问、答,想、信”的思维导势,描写意象,酝酿意境,写得生动形象,和谐优美,是一首描写绿化的佳作。 运杨柳的骆驼队 这首诗为四行式自由新诗,全诗8行2节,2个层次。 层1、第1节、4行,诗人通过所见所问所答,实写骆驼运送杨柳枝条去绿化沙漠。 诗一开篇,诗人即写“所见”:“大路上走过来一队骆驼”,这为故事的发展,提供两个要素,地点和主角。接着,便写“所问”:“ 骆驼骆驼背上驮的是什么?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?”虽是询问,却是自问自答式的,自己心里清楚,只求对方肯定一下。这样的问法,是问者自己有心事,他一见到“大路上走过来”的驼队,就想到绿化沙漠的事,同时,在自答式的问句中,又用“骆驼骆驼、青绿青绿”的叠词,带着无限喜爱的深情,之所以要问,仅仅是满足自己心中的热切期望而已。 当然,诗人深情的询问,也得到了深情的回答,牵驼的人们,人同其心,人驼同心,更是心怀绿化理想,所以,他们不仅给了是“杨柳条儿”的肯定回答,也用叠词“千枝万枝”,无限深情地延伸了问者“青绿青绿”的含义;更加特别的,还点出故事的影响与意义,他们“要把春天插遍沙漠”,因此这个“所答”,揭示了骆驼及其牵驼人对绿化的深情和对祖国的忠贞一一 他们都是春天的使者,骆驼驮着杨柳条儿,其实就是驮着春天,他们走到哪里,就要把春天插到哪里,哪里就会变成沙漠的绿洲了,还有宏伟打算,他们立志要“插遍沙漠”,也就是要把春天插到沙漠的任何地方!如果这样的愿望得以实现,那么,哪里还有什么春风不度的苦涩之地、戈壁沙漠呢? 这是骆驼〔含牵驼人〕的宏伟理想!因此,他们走到哪里,春天就在哪里生根落户,哪里就“没有风沙,也没有苦涩”,只有“柳絮杨花”笑春风了。当然,这也是诗人的理想,于是一一 结构图解 四、《运杨柳的骆驼》内容和结构赏析〔下〕 层2、第2节、4行,写“所想所信”,诗人通过想像的植树效果,虚写第二年骆驼归来的美好情景,并展示更加美好的愿望。 首先写“所想”,紧承上节“骆驼和杨柳”两个意象,诗人写道:“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,/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,/没有风沙,也没有苦涩”,这样的三行诗,是听到牵驼人的回答后,诗人想像的美好图景。这个图景写得很浪漫,内容非常丰富,结果非常完美:一是他们按时完成了任务,“再从这条大路经过”,回来归队交差了;二是他们按质完成了任务,扦插的杨柳条儿都成活成林,绿化了沙漠了,当驼队穿走柳林时,遍身都落满了柳絮杨花,是载誉归来、一身花香了;三是他们“一路之上”身上只有抖落的柳絮杨花的春天气息,已经“没有风沙,也没有苦涩”了,这说明他们的成绩很大,不仅绿化了沙漠,而且改造了沙漠,把春天扦插在沙漠了,现实意义是巨大的、历史影响是深远的。三层“所想”,描写形象,表述生动,无枯燥之嫌,为末句“所坚信”铺垫。 末句,“人们会相信,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”,这是由主语〔人们〕十谓语〔相信〕十宾语〔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〕,再加一个趋向状语〔会〕,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肯定陈述句,诗人这样讲,也表达三点意思,一是照应上节“所答”,使两节内容紧密结合,组成一个有机整体;二是又紧承前三句“所想”,作延伸描写,写“所信”:“跟着它走,准能把春天追着”,一个“追”字,诗意盎然,内容隽永,画龙点睛,揭示主题;三是把主题句放在“人们会相信”后,作为“宾语〔从句〕”,通过趋向谓语“会相信”,得到一次强化,突出主题,并照应上节,完美收篇。 沙漠植树 五、《运杨柳的骆驼》的写作特点 读了《运杨柳的骆驼》,可以推想到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况:当他看到眼前走过的驼队时,内心便产生了一种美好的幻想,并顺着自己的思路,去审题立意,选择材料,布局谋篇,因此,在短短的八行诗里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,他选材非常精当,并把“骆驼、杨柳、春天”三个意象合理组合,沿着预先设计好的布局,从实写“所见、所问、所答”,再到虚写“所想、所信”的思路,从实到虚,着意渲染,让一匹匹坚忍不拔的骆驼,驮满青绿青绿的杨柳条儿,就像一块块移动着的绿洲,要到戈壁沙漠里去播种春天,于是,他们走到哪里,春天就在哪里生根落户,哪里就“没有风沙,也没有苦涩”,只有“柳絮杨花”笑春风了,生动地传达了植树造林、绿化祖国的积极向上精神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这种鲜活的美丽理想,必将会让“人们会相信”:跟着它走,准能把春天追着。由此可见,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,是构思精巧,想像丰富,意象鲜明,意境优美,富有哲理。 歌曲 当然,诗人写得这么好,意境这么美,前提是,他先赋予了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,让他们统统都象征着生命的复苏,象征着春天的到来,象征着坚忍不拔的植树造林精神,象征着绿化祖国的宏伟理想,象征着对祖国的忠贞和挚爱,简言之,象征着充满希望的春天和未来的美好生活。 同时,这首诗多用叠词,语气亲切,描写细腻;动词“抖落、追”都用得生动传神,极见炼字功力,出色地描写了一幅塞外春光图。这首诗曾入选中学语文,还被谱曲而传唱全国。陈存选2025、05、11 参资:百度百科《运杨柳的骆驼》。 公刘在安徽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