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产品……连日来,记者走进霍山经济开发区,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随处可见。在这里,工业企业总数500余家,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38家,高新技术企业93家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家,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34家。一串亮眼的数据,是创新活力不断跃升的有力见证。
“我们公司生产的这些新产品,可以广泛应用于超高层、大型桥梁、高铁建设以及高难度水下桩浇筑等多个领域。近年来,我们持续加大在研发混凝土外加剂产品上的投入。”安徽森普新型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家如说。 作为一家集混凝土外加剂、新型墙体材料等系列产品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。多年来,该公司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,通过加强与高校合作等方式不断凝聚各方科技力量,激发企业创新活力,在新材料领域获得了一系列发明专利。 近年来,在张家如的带领下,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、安徽建筑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,每年研发投入超过800万元。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创新,公司生产出来的系列产品已经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、金寨和桐城抽水蓄能电站、和襄高速公路等国家项目中得到应用和好评。 不仅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安徽森普新型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还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去年,企业申报获得中国专利奖,公司的生产效益保持逐年增长。 “2024年,我们混凝土外加剂的产量近10万吨,产值达1.8亿元,销售收入实现1.5亿元,税收超过了1000万元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梁华鹏说。 高新技术企业,作为科技创新的先锋队,是孕育先进科技成果的摇篮。近年来,霍山县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,通过强化创新主体培育,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加大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力度,赋能工业提质增效。 走进安徽芙芮雅羽绒有限公司车间,机器的运转声不断,工人们忙碌于各条生产线,企业正全力冲刺“开门红”。作为霍山县2014年度重点招商引资企业,公司主要生产羽毛、羽绒及羽绒制品,是一家内、外贸并营的生产型企业。产品销往欧、美、日、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并与国内多个知名家纺品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。 “我们生产的是高端羽绒产品,通过先进特殊处理技术,拒水绒的各项指标在行业中领先。”该公司水洗车间主任刘超说,拒水羽绒又称“防水羽绒”或“防水绒”,通过对天然羽绒表面进行特殊处理,形成疏水膜,从而使羽绒表面具备持久的防泼水能力。相较于一般羽绒,拒水绒防潮性更强,也更能增强羽绒蓬松度。 “2024年,我们生产各类水洗羽绒、羽毛1860吨,产值约4.2亿元。未来,企业还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提纯高分绒,做好防水绒、环保绒。”公司总经理左登友说。 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、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……近年来,霍山县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企业“一把手”工程持续推进,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,企业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显著增长。如今的开发区,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。 当前,霍山经济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3家,同比增长25.7%,较2023年度净增19家,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,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个,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家,省级“专精特新”冠军企业1家,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36家,创新型中小企业34家。 据介绍,近年来,霍山经济开发区围绕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工作,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,已形成食品酿造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光源电器、金属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,培育了迎驾集团、应流集团、世林集团、天易金属等一大批行业骨干龙头企业,先后获全国科学发展百佳示范园区、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、国家绿色工业园区、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。(记者 汪娟 储著坤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