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张寒晖,现代著名人民艺术家 张寒晖〔1902—1946年〕,原名张蓝璞,河北定州人,现代人民艺术家,与聂耳、冼星海并称“音乐三杰”。 张寒晖 张寒晖,出身书香之家,祖父多才多艺,曾考取功名,却弃官不仕,终生务农。父亲以教书为业,酷爱音乐,为进步民主人士。他7岁读私塾,14岁后,相继考入定县省立九中、保定高师附中、北平私立电气工业学校,1922年考入北平人民艺术剧院专科学校,该校解散后,25年又考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,同年加入共青团,旋即转入共产党。其时,他组织五五剧社,发表剧本《他们的爱情》。29年毕业,留校当助教。30年被革职,他加入左联,组织剧社。“918”后,他自度词曲,创作歌曲《可恨小日本》、《告我青年》,号召青年“激奋进,齐赴国难”。 1932年初,他赴西安,任职省民众教育馆,创办民众剧社,创作剧本《不识字的母亲》、《鸟国》等。后来被排挤,又回到家乡,组织定县戏剧社,创作通俗剧本等。 1935年秋,他再赴西安,任省立二中语文教员,此后近6年,兼东北军政治部游艺股长,任西安实验剧团、西安铁血剧团导演兼演员,编辑《老百姓报》等。其时,他在西安,目睹东北军和东北老百姓流亡惨状,创作了著名的《松花江上》歌词与曲谱。 1942年初,张寒晖调至延安,历任文化协会秘书长、戏剧委员会委员,创作《争取俘虏》、《从心里看人》、《太平车》、《军民大生产》等。 1946年3月11日,他积劳成疾,病逝于延安,年仅45岁。 张寒晖的创作以歌曲为主,计有五十多首,而且多为自作词自谱曲。他的《松花江上》,是抗战时期万众传唱、激励抗日的一首爱国歌曲。上世纪60年代,他的这首歌曲与《军民大生产》,都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《东方红》,成为经典。 张寒晖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人民音乐家,是当之无愧的“音乐三杰”之一。 《军民大生产》 二、《松花江上》创作背景 1931年,“918事变”爆发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,大举进攻我国东北三省,而东北军司令张学良,秉承国民党政府蒋介石旨意,命令其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,消极对待日本侵略军,致使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,流浪西安街头。他们离乡背井,有家不能归,有仇不能报,悲苦郁结,怨恨满腔。 张寒晖当时兼任东北军游艺股长,他到北城外东北难民集中地区走访,与东北军官兵和家属攀谈,倾听他们对日寇暴行的控诉、以及对沦丧的故乡和亲人的思念,他感同身受,诗情大发,便以北方女人坟头哭丧的倾诉表现方式,创作了这首《松花江上》歌词,并谱为歌曲。 “九一八”纪念碑 这首歌曲一诞生,他就教会学生,然后带领他们再到城郊、街头演唱,悲壮的歌声,爱国的激情,深深地打动了东北军民的心。 西安事变前夕,爱国青年去临潼蒋介石行辕请愿时,行至十里铺,张学良赶来劝阻,怕去临潼有危险。这时,有人唱起《松花江上》,凄凉悲壮,令人断肠。张学良听了,沉痛地说:“请大家相信我,我是要抗日的。我在一周之内,用事实来答复你们”…… 从此,《松花江上》的歌声,迅速传遍全国,风靡中华大地,有力地推动了抗日形势的发展。 三、《松花江上》歌词原文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, 那里有森林煤矿,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。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, 那里有我的同胞,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。/ 九一八,九一八, 在那个悲惨的时候, 脱离了我的家乡,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, 流浪!流浪! 整日地在关内,流浪!/ 哪年,哪月,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? 哪年,哪月,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? 爹娘啊,爹娘啊,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?/ 四、《松花江上》歌词赏析〔上〕 《松花江上》歌词,为自由体新诗,是一首倾诉国难家仇的悲歌,诗词以悲愤的笔触,描写东三省的沦陷,东北人民的苦难与抗争。全诗18句,3节,可分3层。 第一层、前6句,写沦陷后的哀恸与怀故。 歌词一开篇,就写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”,这不是简单地交代家乡地址,而是诗人郑重地以东北母亲河松花江为坐标,明确交代东三省的地理位置,这是以史家笔法严正记载:这个地点非同一般,它是“我的家”沦丧的地点,更是日本侵略我国14年的起点,又是我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,载之史册,历史永志! 《松花江上》 接着,写“那里有森林煤矿,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”,诗人以故土的宝藏物产为意象,通过对富饶丰腴的具象化叙述,倾诉日寇侵略我国国土、掠夺我国资财的罪行,彰显了故土沦丧的严酷现实,表达了亡国之恨。 再接着,又复沓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”,反复咏叹故土之哀后,再将之与长辈亲人联为一体,丢掉了故土,又带不动“衰老的爹娘”,这悲凄之情,更叫人不能堪!诗人把长辈当作维系家庭的纽带,把孝道作为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,这就把日寇侵略罪行上升到制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创伤的高度,在更深层次上倾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,又彰显了家庭破碎、离开父母的悲惨现实,表达了丧家之悲。 《张寒晖歌曲集》 人们常言,故国故土、祖国之谓,其实就是土地和亲人,诗人分两次写,先写失去故土,有国难之悲;再写离开父母,有家仇之恨,这样一来,就把日寇的滔天罪行与东北人的深仇大恨,在情和理上,都写得条分缕析,周全严密,铁证如山,确凿不移。 五、《松花江上》歌词赏析〔下〕 第二层、中间6句,写流亡中的控诉与抗争。先以“九一八,九一八”,用反复手法,强调这是国难的起始!家仇的根由!一个永不能忘的家国灾难的日子!接着,以“在那个悲惨的时候”,明示“九一八”的性质是“悲惨”的,更以“脱离了我的家乡,抛弃那无尽的宝藏”,复沓上节已经倾诉的具体事实,控诉是日寇的入侵,才致使我东北人沦陷家国、丧失资源的。因此,我们民族灾难的制造者就是日寇,日寇就是我们亡国丧家的罪魁祸首! 怨有头,债有主,是日寇的入侵,让我们沦丧了故土,遭遇了丧家之痛,经历了逃难之悲,于是,接着写道:“流浪!流浪!整日地在关内,流浪!”诗人以复沓咏叹手法,回环往复,一咏三叹,并在中间又插入“整日与关内”,作为时空状语,强调远离故土、又无时无刻,都处在绵绵无期的飘泊异乡、流浪关内的怆惶和煎熬之中。 真正是:日寇入侵,亡国丧家,飘泊异乡,绵绵无期;受尽煎熬,整日怆惶,实在令人伤心断肠! 第三层、后6句,写觉醒后的呼唤与呐喊。东北难民,在绵绵无期的逃难之中,有家国之仇不能报,有流离之恨不能伸,而报仇泄恨的悲愤,郁积胸中,忍耐不住了,这时候,诗中写道:“哪年,哪月,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?哪年,哪月,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?”这是以呼告和反问、又兼以复沓的手法,突然撇开读者以及一切听众,而直接向自己的家乡亲人、受苦受难的东北同胞,发出深情的呼告,物呼其类、人求其群,以期引发最强烈的共鸣与响应,从而同仇敌忾,万众一心,早日收复失地、夺回资源,实现自己心中最强烈的消灭日寇、光复故土的愿望! 在呼唤反问、回环复沓中,报仇泄恨的情绪更加高涨了,这时,难民的复仇情绪已趋高潮,于是,诗人便让他们以传统的最高反抗手段,发出呼天抢地、哭爹喊娘的呐喊:“爹娘啊,爹娘啊,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?”呐喊诘问,回环咏叹,撕心裂肺,悲愤交加,满腔怒火爆发了! 这是全体东北人民同仇敌忾、报仇泄恨的悲愤心声!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奋然崛起、救亡图存的抗日呐喊!我们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四万万同胞,义愤填膺,慷慨悲壮,同仇敌忾,为国前驱,必将以排山倒海之威、秋风扫落叶之势,横扫日本侵略军,从而取得抗曰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! 这是全诗高潮:呼天抢地,哭爹喊娘,苍凉悲怆,慷慨激昂,声泪俱下的呼唤,撕心裂肺的呐喊,抒发了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,从而,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。 六、《松花江上》的写作特点 这首歌词,是一首描写国难家仇的悲歌, 全诗采用倾诉式的手法,兼叙事与抒情于一体,在叙事中寓情于事,在抒情中寄事于情,叙事与抒情交织,形成层次的递进发展,构成全诗以“叙述、控诉、呐喊”的倾诉式的感情脉络,完成从个体的哀伤、升华到群体的抗争,从东北军民的控诉、升华到中华民族的觉醒,从而,形成救亡图存的历史大潮。思路清楚,感情强烈,惊天动地,激人奋起。 同时,全诗语言明快,意象鲜明,又运用了反复、反诘、呼告、象征、借代等修辞格,极具艺术魅力。 诗人谱曲时,又将歌词的三层结构,谱成带尾声的二部曲式:二部曲,为悲愤的倾诉式曲调,边叙事边抒情,反复咏唱,引申展开,真切感人,回肠欲断;而尾声,又为呼天抢地式旋律,在撕心裂肺的悲怆中,抒发了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,蕴藏着火山爆发的伟大力量,升华为高潮。正是好歌词,配上好曲谱,良金美玉,珠联璧合,成就了经典歌曲《松花江上》。陈存选2025、08、31写于九三大阅兵前夕。 参资:百度百科《张寒晖·松花江上》。 定州张寒晖广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