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端 官方微信 广告联系:18175067111

扫码下载客户端

打开微信扫一扫

查看: 1152|回复: 2

[正能量] 【榜样】“志”在山野 “菊”自盛开 ——记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张志菊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5-12 11:1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5fcd950ddcb7425c973d220a6bbcea59.png
图为张志菊蹲在地里割下鲜嫩的草料准备喂鸡。 记者 黄雪彦 摄
  五月,是青春的季节;奋斗,是青春的底色。五四青年节之际,当得知自己获评2025年度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称号,并将作为全省获奖代表去北京领奖时,“90后”“新农人”张志菊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“感觉有点激动,同时也感觉多了一份责任。一个人的青春总是那么短暂,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,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过得更好。”颁奖前夕,面对记者的采访,张志菊的感言朴实得像山间的清风。
  时光倒流至1993年的一个寒夜,舒城县山七镇庞畈村的农民张成贵捡到了襁褓中的女婴,从此,这个被命运抛下的小生命,便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。养父劳作时佝偻的脊背、鸡鸭争食时此起彼伏的鸣叫、灶台上永远温着的粗茶淡饭,构成了张志菊童年的“记忆拼图”。
  初二辍学后,张志菊选择了外出打工,从合肥到杭州,她从最底层的刷碗工干起,做过服务员、迎宾、领班……十几年后,好学的她成为了一名冷菜师傅,在杭州一家餐饮集团工作,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稳定收入,在大城市里渐渐立下了脚跟。然而,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——养父被确诊为癌症晚期。没有丝毫犹豫,张志菊立刻辞职,揣着全部积蓄踏上归途。“父亲孤身一人抚养我长大,作为他唯一的亲人,我必须回来。”回忆如潮水漫过,张志菊眼眶微红。
  回乡后,张志菊一边带着养父四处求医问诊,一边开始了艰难的创业旅程。扛过无数个难熬的日夜,渡过数不尽的难关,还是没能留住养父的生命。2018年春,养父在弥留之际,不舍地攥着张志菊的手说:“一定要把债还上……”彼时,她仅有的便是那山间的小屋和18万元的债务。“爸,欠的钱我一定还清。”张志菊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承诺。
  创业的艰难远远超过张志菊的想象。没有场地,她租用亲戚家弃置的养猪场进行翻新,搬砖头、挖渠道、埋水管、拉电线……都是这个“90后”姑娘一个人干;没有启动资金,她找银行、跑部门,申请了3万元扶贫贷款;不懂养殖技术,她便抱着养猪、养羊等各类技术书本彻夜研读,硬是练就了给母猪接生、打疫苗的本领。并且,为了省饲料钱,她凌晨便上山割猪草,手指经常被划得伤痕累累。
  山七镇的晨曦见证过张志菊的太多艰辛,这也让她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。“日记本上,我写的最多的一句话是‘你还能坚持吗’,我把日记当成疏导情绪的工具,来激励自己勇往直前。”张志菊说。
  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抓住国家实施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,在地方党委、政府的帮助下,2018年8月,张志菊联合周边几个乡镇的小伙伴,成立了舒城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。从2019年开始,合作社每年都会免费向村民发放蔬菜种子、鸡苗、饲料等,帮助村里老百姓发展种植养殖业,同时她借助淘宝网店、抖音直播等途径,大力推销家乡土特产,为近千户群众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题。
  如今,合作社拥有养殖、加工、销售3大基地,其配送网络已覆盖合肥270个小区、南京8个小区、上海4个小区。每天凌晨4时,2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灯火通明,14辆冷链车载着黑毛猪肉、手工锅巴、山茶油等奔向都市餐桌。2023年,合作社年销售额近300万元。
  “虽然接触到的工作都很陌生,但我从没觉得害怕,我心想,父亲既然能养鸡养猪把我养大,那我自然也能和他一样,把猪养好、把庄稼种好!”张志菊话语中,透露出骨子里的那股“倔劲”,“能够帮上乡亲们的忙,帮助他们脱贫致富,为家乡做些贡献,这是我的荣幸。”
  “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一群人的共同奋斗。”张志菊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当2024年合作社年营收突破600万元时,她把目光投向更远处——废弃13年的老粮站正在改造,有着74年历史的红砖墙即将见证新厂房的诞生;在养鸡场引入物联网监测,让客户们实时看到鸡苗成长过程;而她最珍视的“农户合伙人”计划,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。
  在电商中心,18岁的小伙熟练打包货物;锅巴生产线上,50多岁的刘传秀大娘正在制作锅巴;养殖基地里,聋哑员工施安定忙着喂鸡……“我们合作社有45名员工,平均年龄65岁,但每个岗位都有年轻人带班。”合作社生产负责人罗艳军告诉记者,五年前,他与张志菊因互联网相识,当得知张志菊的事迹时,他十分震撼,也被张志菊百折不挠、努力奋斗的精神折服,便前来“投奔”。   
  “当我来到这里,看到她给猪打针的手法那么专业,看到这里土特产的优良品质,我就知道来对了。”罗艳军笑着说,“我准备扎根在这里了!我要与他们一起奋斗,闯出一片天地来!”
  与罗艳军一样被感动的,还有来自安庆的青年刘正。1988年出生的刘正,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,毕业后在合肥一家供应链公司工作,认识张志菊后,便果断辞职,来到山区与张志菊共同奋斗。“以前我是她的‘老板’,现在她是我的‘老板’。”刘正告诉记者,他看中的正是张志菊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的品质。
  罗艳军负责生产,刘正负责销售,目前这两个青年俨然成了张志菊的“左膀右臂”。而张志菊自己,也在一边学习一边进步。这个初中辍学的姑娘,硬是靠着自学掌握了电商运营、视频剪辑、冷链物流等“十八般武艺”。
  “张志菊是我们山七镇‘孝文化’的典型代表,她既有孝心又有上进心,所以我们政府也尽力帮助她,为她争取相关政策支持。”山七镇宣统委员程义春对张志菊的评价中透着骄傲,“事实证明,这些年她干得非常不错!带领村民脱贫增收,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。”
  从单枪匹马到群雁齐飞,不管是张志菊的创业故事,还是合作社的成长轨迹都刻录着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密码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张志菊总会翻开那本记录着心路历程的日记本。从“我为什么这么笨”的自我诘问,到“再试一次”的坚定誓言,再到“年轻就要奋斗”的豁然开朗,这个曾被命运推至谷底的姑娘,正用奋斗者的脚步,丈量着土地的深情。“我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,我永远是农民的女儿。”张志菊的声音混着山风,“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‘新农人’,我想跟农民朋友们一起,把我们的产品卖得更远。”
  采访札记:
  “野菊花”也有春天
  记者与张志菊相识,已经十年有余,每一次见面都有不同的感受,我经常在想,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曾经被命运抛弃的女孩,走到了今天的成功。
  初见志菊,感动于孝道。为父打针、制作流食、擦洗身体、翻身按摩……像当年养父照顾小时候的自己一样,她为养父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撑起了一片天。再见志菊,敬佩其坚韧。养父去世后,留给张志菊的是18万元的债务。尽管如此,她依然选择用柔弱的双肩、勤劳的双手,联合周边乡镇的小伙伴成立合作社,并以此为新平台,助力大山深处的土特产走向全国,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脱贫致富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优秀共青团员、安徽好人……再到此次的全国“新时代青年先锋奖”,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,我想这是对张志菊一路走来最好的肯定。
  采访结束,与志菊道别,“野菊花也有春天”这句话一直萦绕在脑海。的确,张志菊的人生就如同那路边的野菊花一样,面对逆境,勤劳勇敢、坚韧不拔,即使是满目萧然的季节,也要把生命最灿烂的金黄色彩释放。同时,我也相信,会有越来越多像张志菊一样的年轻人,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,续写更多更精彩的青春故事。(记者 黄雪彦 崔璨)

发表于 2025-5-12 11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巾帼不让须眉
     
发表于 2025-5-12 11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撸起袖子加油干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客服电话

0564-3333003

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:00-17:30

客服QQ点击咨询

六安人抖音号

吃喝六安抖音号

微信公众号

APP客户端

Copyright © 2006-2025 www.luanre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经营性ICP:皖B2-20140047号 - 皖公网安备:34150102000001号 - 电子公告服务:皖[2010]151号 -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皖)字第01089号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,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。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举报电话:15156907887
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
营业执照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