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冯雪峰,现代著名诗人、文学理论家 冯雪峰〔1902—1976年〕,浙江义乌人,甄录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,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,文学理论家。 冯雪峰出身农民家庭。1921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,开始新诗创作。22年,与汪静之等人组织湖畔诗社。 冯雪峰 1925年,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,26年开始翻译日本、苏联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。27年参加共产党。28年结识鲁迅,编辑出版《萌芽》、《科学的艺术论丛书》。30年任左联党团书记、上海中央局文化委员会书记、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。33年当选中华苏维埃中央候补执行委员、中央党校副校长兼教务长,结识毛泽东。34年10月,参加万里长征,任干部团政治教员,到达陕北后,任职中央党校。36年以中央特派员身份,任中央上海办事处副主任,10月鲁迅逝世,任治丧委员会主任。41年2月至42年12月,被捕入狱,囚于上饶集中营,后经党中央营救出狱。43年至49年,受周恩来指示,在重庆上海做统战工作。 1949年任上海市政府委员、华东军政委员、上海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文联常务委员、鲁迅著作编刊社长兼总编。 1951年调至北京,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长兼总编、《文艺报》主编、中国作协副主席、党组书记。56年,主持编注新版《鲁迅全集》。 1957年,被定为“右派分子”,开除党籍。67年,又被打成“叛徒”。 1976年,病逝于北京,享年75岁。 1979年,平反改正,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。地方政府将其改葬于义乌冯雪峰故居,墓碑由朱镕基题写。 冯雪峰的著作,诗集有《湖畔》、《春的歌集》〔以上两本为多人合集,计有冯诗28首〕、《真实之歌》、《灵山歌》、《雪峰诗》等;论文集有《鲁迅论及其他》、《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》、《鲁迅的文学道路》、《论〈保卫延安〉》、3卷本《论文集》;寓言集有《今寓言》、《雪峰寓言三百篇》、《雪峰寓言》、《雪峰寓言续编》;电影文学剧本《上饶集中营》,还有12卷《冯雪峰全集》,等等。 鲁迅冯雪峰两家人 二、湖畔诗社与《落花》写作背景 冯雪峰,1921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,参加朱自清组织的“晨光社”,开始新诗创作。22年,他又与汪静之、应修人、潘漠华组织“湖畔诗社”,并相续出版四人诗歌合集《湖畔》和《春的歌集》。 “湖畔诗社”是一个现代文学社团,当年社里四个年轻人,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,组织活动,研究新诗,创作诗歌,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,表现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热爱,以及对幸福爱情的向往,朴素清新,单纯热情。 冯雪峰的《落花》,收录《湖畔》诗集,写于1922年3月10日。这时他在杭州读书,离开家乡才几个月,家里亲人的面容还时时萦绕在脑际,一天他看到随水飘流的落花,马上联想到自己的亲人,于是,就写下了这首新诗,借流水中的落花,用以表达对亲人的真切思念与美好祝福,青春年少,稚气未脱,天真单纯,清新质朴。 三、《落花》原文 片片落花, 尽随着流水流去, 流水呀! 你好好地流吧。// 你流到我家的门前时, 请给几片我的妈, 戴在她的头上, 于是她的白头发可以遮了一些了;/ 请给几片我的姊, 贴在她的两耳旁, 也许她照镜时可以开个青春的笑呵。/ 还请你给几片那人儿, 那人儿你认识吗? 她的脸上是时常有泪的。// 冯雪峰全集 四、《落花》内容和结构赏析〔上〕 诗人写《落花》时,正在读师范一年级,才19岁,稚气尚存,第一次出门在外,还常常想家,想念母亲,思念亲友,他以寓情于花、借花寄情的手法,表达自己对母亲、姊姊和女友的思念与祝愿。表达方式虽带天真,却清新朴实,自然明快,情真意切,爱意盈盈。 在这首诗中,诗人借助落花流水,将对三位女性的思念,一一串联,自然成篇。全诗14行,按总分结构,可分两段、4节。 第一段、首节、4行,写诗人看到落花流水,便心生喜悦,祝愿流水好好地流淌。诗人想家,思念亲人,一看到“片片落花,尽随着流水流去”,便想到古人的“即物起兴法“,他要借助眼前的自然景物,以“流水与落花”两意象,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,传递对她们的美好祝愿。于是,诗人便以呼告式、拟人法,拉近他同“流水”的关系,亲切地祝愿它:“你好好地流吧”,这是悬念,隐含着要对它有所请求了,为下段作好铺塾。 年轻时代 第二段、3节、10行,写诗人通过“流水与落花”,表达对三位亲人的真挚思念与美好祝愿。这几位亲人,都是女性,诗人抓住她们的年龄、身份和特点,对她们的祝福也各有侧重,于是,一人写一节,又可分三层。 湖畔诗圣 层1、4行,祝愿母亲身体健康,衰老得慢一些。古往今来,怀念母亲总是乡愁的核心,诗人外出求学时,最想念的当然就是母亲了,因此,诗人向“流水”发出的第一项请求,是“你流到我家的门前时,请给几片我的妈”。诗人的这一请求,蕴涵着儿子的一片赤子之心,由于母亲生儿育女,茹苦含辛,吃尽了苦头,头上已经出现了白发,过早地呈现出衰老状态了,儿子望着心里难过,因此,他希望带给母亲几片落花,“戴在她的头上,于是她的白头发可以遮了一些了”。 在这一请求中,诗人发挥孩童般的天真想像,要让原本相对的两个意象互换,以青春的“花儿”遮住母亲头上“白发”,改变母亲衰老的容颜,蕴涵着祝愿母亲身体健康,衰老得缓慢一些的深意。这是对慈母的最美好的愿望,最真挚的祝福,怜惜抚慰,发自肺腑,缠绵悱恻,质朴清新,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感恩之情,醇厚的报恩之意。 五、《落花》内容和结构赏析〔下〕 层2、3行,祝愿姊姊青春永驻,貌美如花。诗人向“流水”发出的第二项请求,是你流到我家的门前时,“请给几片我的姊,贴在她的两耳旁”,姐弟情深,姊姊往往又是母亲最得力的助手,接着祝愿姊姊,也是顺理成章的。祝愿她什么呢?弟弟是了解姊姊的,他要用烘云托月法,把花戴在她两耳旁,用漂亮的花儿衬托她美丽的脸儿,祝愿她永远像花儿一样漂亮,如果这样的话,“也许她照镜时,可以开个青春的笑呵”,因为,她从镜子中,看到自己戴着花儿,显得更年轻、更漂亮了,她会笑得很开心的。而诗人对姊姊的祝愿,也就心想事成,完全兑现了。祝福青春,希冀美好,明快温暖,姐弟情深。 层3、3行,希望女友不要思念太苦,祝愿她永远美丽。诗人怀念的是三位女人,依据她们的不同特征,对她们的祝福也各不相同,从祝福的次序看,先写母亲,再写姊姊,最后才写女友,不是说她不重要,而是她的关系特殊一些,放在诗尾,似乎更有余意。同时,从写法上看,对母亲和姊姊,直陈祝愿,明快热情,更符合人情世故,而对于热恋的女友,似乎要委婉一些为好。于是,诗人写道:“还请你给几片那人儿,那人儿你认识吗?她的脸上是时常有泪的”。 诗人是小青年,虽情窦已开,但对自己热峦的女友,仍羞于启齿,讳忌直呼,只称“那人儿”,天真口气,稚气尚存;可是又怕“流水”认错了人,便用反问辞格,“那人儿你认识吗”,自问自答,来强调她的面容:“她的脸上是时常有泪的”,有了这样的神态特征,“流水”当然会把“花儿”送到“那人儿”之手的。至于,祝愿是什么呢?却隐去了。 冯雪峰故居 这里,诗人只介绍了女友的神态,而没有寄语祝福。其实,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虚写,诗人是由自己的苦思推想的,女友的神态中,理所当然的叠合了双方的相思,而恋人是心有灵犀的,当然一点就通,当她接到男友送来的“花儿”,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,双向思念,虚实相生,此时无言却胜千言万语。委婉心曲,缠绵悱恻,含蓄深沉,余韵隽永。 六、《落花》写作特点 诗人是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之一,他的诗具有其诗社共同的“青春洋溢,江南灵性,清新率真”风格,又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。 第一、全诗采用“以物托情,虚实共生”表现手法,借用传统的意象,来表达乡愁,传递亲情。诗中撷取“落花与流水”为核心意象,但这种传统意象,在古诗词中,都象征生命衰败、时光流逝、或者美好消逝,而诗人却有所创新,赋予新的内涵,让“落花”成为相思的媒介,让“流水”成为拟人化的信使,都具有了现代的物化象征,完全改旧为新了。再者,“落花”又与三位女性特性相应,母亲的白发要用花儿“遮掩”,姊姊的青春要借花儿“点亮”,女友的泪痕要因花儿而展颜,花儿的柔美与女性的特性交融,强化了诗的意境。 在这里,三次祝福,层递表达。在分写部分,诗人相继写母亲、姊姊、女友,表达了 母子亲情、姐弟友情、少年爱情,三层感情,递进表达,祝福母亲以花遮白发、减缓衰老,祝福姊姊烘云托月、花美人更美,具体直白,直抒胸臆,而对女友却仅写脸上泪痕,以泪代情,留下空白,推己及人,叠合感情,虚实结合,委婉含蓄,则更显相思情深。 同时,这首诗语言朴素,口语自然,采用呼告,多用复沓,亲切感人,韵律和谐。陈存选2025、08、28 参资:百度百科《冯雪峰·落花》。 冯雪峰塑像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