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《义勇军》写作背景 1931年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,迅速占领我国东北三省,并建立殖民政权伪满洲国,作为进攻我国全境的基地。而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,纷纷揭竿而起,组织抗日义勇军,在白山黑水之间,坚持抗日斗争十余年,牵制了大量日伪军,给敌人以沉重打击。 田间 在东北沦陷时期,东北义勇军是人民群众自动组织的一种抗日武装,他们打响了救亡图存的第一枪,为伟大的抗日战争写下了辉煌的战斗篇章。 1937年,日本侵略军又发动七七事变,扩大了侵略的范围,中国人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,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也正在如火如荼展开。 街头诗 1938年,青年诗人田间在延安,为了配合当时斗争形势,鼓励大家到抗日前线去,他和同仁发起街头诗运动,并写下《假使我们不去打仗》等街头诗。其中,取材于当年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《义勇军》,也是一首震撼人心的力作。 二、《义勇军》原文 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, 中国的高粱 正在血里生长。/ 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。/ 他回来: 敌人的头, 挂在铁枪上。/ 1938年 课题画 三、《义勇军》内容和结构 这首《义勇军》是一首短小的叙事诗,全诗以白描手法,通过三个简洁的场景,描写在东北沦亡的社会背景下,抗日义勇军过门不入、驰骋疆场,与枪挑敌首、凯旋归来的英雄故事,表现了东北人民抗日的决心与战斗的豪情。全诗9行3节,可分三层。 第一层、第1节、3行,描写广大东北沦陷区就是抗日义勇军的战场。诗中以“长白山一带”,借代整个沦丧了的东北三省,交代故事发生的壮阔地点;又以“中国的高粱,正在血里生长”,交代故事发生的悲壮的社会背景,其中,用“高粱、血”,象征着东北土地的肥沃富饶,以及东北人民亡国丧家的苦难与悲壮,又用“中国”明白地宣示,他们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,整个中国都是他们的后盾与强援,他们的社会背景雄厚,斗争意义重大。 东北高粱 第二层、第2节、3行,具体描写一个义勇军战士艰苦奋战,过门不入的场景。紧承上层,诗中接着描写,在壮阔的东北大地上,在白山黑水之间的“大风沙里,一个义勇军,骑马〔进军时〕,走过他的家乡”。在这里,诗人以“大风沙里”的艰苦环境,描写义勇军趁着气候恶劣之机,“骑马”驰骋,奔赴疆场,横刀立马,奇袭日寇的威武形象;又化用大禹治水“三过其门而不入”典故,以“走过他的家乡”而未进家门,表达义勇军一心杀敌,公而忘私的高贵人品。他是一位吃苦耐劳、威武雄壮、奋勇杀敌、公而忘私、过门不入的英勇而高贵的伟大战士。 东北义勇军的诞生 第三层、第3节、3行,写义勇军枪挑敌首、凯旋归来的豪迈场景。义勇军紧握战机,过门不入,驰骋疆场,奇袭日寇,枪挑敌首、凯旋而归,诗人专门描写“他回来”了的豪迈场景:“敌人的头,挂在铁枪上”!义勇军奇袭,一战而胜,战果辉煌,勇士把“敌人的头”与肩上的“铁枪”,连在一起,挂在一块,画面直陈,意蕴丰富,英姿豪迈,振奋人心,功绩卓著,震慑敌人!他们以铁的事实,向世人严正宣言:中国人民有抵御外侮、反抗侵略的光荣传统,如今,日寇来了,迎接它的,只有铁枪! 因此,东北义勇军的英勇斗争,他们的战斗进行曲,以铁的事实,无可辩驳地证明,中国人民具有不畏艰难、不惧牺牲的精神,具有救亡图存、抗日到底的决心,如果没有东北人民公而忘私奋勇杀敌,如果没有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,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。 冲锋 四、《义勇军》写作特点 这首短小的叙事诗,采用白描表达方式,用朴素生动的语言,以简洁直陈的笔触,战场语境,具象直击,赋形写意,物理陈列,勾勒三幅画面:“高粱十血,骑马过门,枪十敌首”,形成蒙太奇镜头叠现结构,塑造了一个义勇军英雄形象,全诗没有鼓动词语,没有夸饰修辞,不事烘托,不着色彩,简洁明快,准确有力,精巧别致,朴素平易,具有高度概括力,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,是一首语言精炼,意蕴丰富的街头诗经典。 奇袭 因此,田间的诗,正如闻一多的评论:“只是一句句朴实、干脆、真诚的话,简短而坚实的句子,就是一声声的‘鼓点’,单调,但是响亮而沉重,打入你耳中,打在你心上,鼓舞你爱,鼓动你恨,鼓励你活着。”陈存选2025、07、13 参资:百度百科《田间创作的现代诗义勇军》。 凯旋归来
|